賈樟柯海水變藍平遙影展(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2023-06-07 23:46:24 3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影片一開篇就借賈家莊年邁村民之口,向觀眾描繪了一塊土地從貧瘠到豐饒的過程,引出了第一位在影片中「出現」的作家馬烽(1922-2004)。馬烽是上世紀50、60年代期間「山藥蛋派」代表作家之一,賈家莊則是該片導演賈樟柯的故鄉。以前,賈家莊的地全都是白茫茫的鹽鹼灘,莊稼難以成活,人們生活困苦,賈家莊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光棍村。後來,馬烽來到這裡,帶領村民「治水改鹼」,卓有成效,糧食產量不僅能自給自足,甚至還有許多剩餘向國家出售。生活富足起來的人們心頭少了壓抑和拘束,談起了自由戀愛。如今,馬烽早已去世,這一段故事留在女兒段惠芳的記憶裡,也經由賈家莊九十高齡的老村民之口,一代代地講述下去。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導演賈樟柯邀請了幾位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著相當分量的作家來充當敘述者,構成影片主線。他們分別是出生於上世紀50、60、70年代的賈平凹、餘華、梁鴻。影片的鏡頭誠實地記錄了時光、疾病和過往操勞留在他們身體上的滄桑痕跡,他們沒有過多地談及自己的文學創作,講述更多的是自己作為時代背景下社會個體的生命體驗。以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對話文學,回望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歷史,是賈樟柯30年來創作後沉澱下來的一種好奇與欲望:「我希望能夠通過四代作家的表達,談一談中國人的心事。」
影片中,賈平凹像一位喋喋不休的父親,面對自己的詩人女兒,他告誡她「警惕詩化的生活方式」,「要先做好妻子、好母親」;他又像一位說書人,回憶過往,講述自己年輕時回到家鄉商洛「最痛苦也最快樂的一段時間」,其間的觀察和記錄,成就了他的成名作《浮躁》。
餘華在家鄉海鹽一家小餐館接受訪問,自述本是牙醫,但苦於「每天看別人張開的嘴巴,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羨慕馬路對面文化館裡的寫作者,決定改行。當時,他與文學相關的經歷只是傳閱到手中的破書,「沒有封面甚至沒有前幾頁、不知道書名、不知道作者、不知道故事怎麼開始以及怎麼結束」,於是不得不為書籍進行二次創作,無意中養成了他的寫作素養。這些看似「不著調」的回憶和敘述,卻以直樸、真實的表達展現出了堅持和夢想的力量,以及個人身處時代變遷之下表現出的韌性和堅強。
至於梁鴻的部分,導演把更多篇幅給了她苦難的親人。不同於她作品中的理智和冷靜,面對鏡頭,梁鴻幾次哽咽「真的不能說了」。觀眾與她同哭、同笑,感受她半植物人母親對孩子無聲的愛,感受她父親和新伴侶之間不為村民所理解的情感。作家講述自己,亦表徵著某種時代普遍性。當採訪到梁鴻的兒子,賈樟柯的聲音第一次在電影中「出鏡」。這個14歲的男孩如大多數人一樣,只在逢年過節才會與故鄉有交集。賈樟柯特意要求他用河南話作自我介紹,已全然忘記方言怎麼說的他,跟著母親一句一句地複述,好像回到牙牙學語那一刻,在音韻中遙遙喚起對故鄉的記憶。
「一個人只有離開故鄉,才能真正獲得故鄉」,懷著這樣的情感,故鄉始終是賈樟柯創作的主要命題——從他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到《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四位作家都以書寫鄉土而聞名,甚至影片本身的拍攝就是從賈樟柯的故鄉,同時也是馬烽常年工作和生活的賈家莊起步,一路走到其他三位作家居住和生活過的陝西、浙江和河南。家鄉的風貌、生活的苦與樂,人的狀態,被寫實與寫意相互融合的鏡頭語言展現出來,成為更廣闊意義上的每個人的故鄉。無數回憶的碎片匯聚起來,故鄉之於生命、創作的意義,在話語、情感的不斷開掘和釋放中浮現出來。這恰好是賈樟柯創作的一個願望:「我希望這個電影像索引一樣,讓大家回憶起一些往事。就像一份文學備忘錄,或者一則隨手記下的筆記,記載著文化脈絡、社會心理、時代特徵,以便我們在未來某些時刻將視線重新投向出發點,給予巨大的反芻和思索。」 影片最後一章「遊泳」,賈樟柯已然把自己作為敘事主體搬到臺前。「遊泳」這一段源於餘華兒時一次奇妙又驚險的經歷:他小的時候見書本上寫的海水是藍色的,但在海邊生活的他看到的海水卻都是渾濁的黃色,於是他便試著一直往海的深處遊,險些被淹死。賈樟柯因此替換了原片名《一個村莊的文學》。這個充滿了浪漫和詩意的改名很像一種命運的隱喻與回答——置身於歷史的河流,這條河不斷向著深藍色的、美麗的未來綿延,所有人置身其中,拼命翻起手臂,既是當下所需,更是為了找到那個遙遠浪漫、令人願意為之獻上一生的未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雨陽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