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狼哪裡體現了屠戶的機智(跳出屠戶的視角)
2023-05-28 19:50:51 3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每次帶著學生讀蒲松齡的《狼》時,我的腦海裡總是不自覺地浮現出這句話。
仔細想來,那些經典傳世的文學作品,大多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就像《西遊記》,雖然被歸類為神魔小說,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神魔」這件外衣下,隱藏的就是我們真實的生活。
《西遊記》如此,《聊齋志異》也如此,《狼三則》自然也不能例外。
備課的時候,我專門查了一下蒲松齡的人生經歷,我才發現,蒲松齡不僅科舉不順,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曾善待過他——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待他成年時,家裡經濟已經走下坡路了。更悲催的是,兄弟們鬧分家,蒲松齡爭不過哥嫂,只分到了「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從,蓬蒿滿之」。
讀到這裡,我忽然就發現,《狼》裡面的屠戶,像極了蒲松齡自己。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實在無路可逃了,屠戶才「顧野有麥場」,才「奔倚其下」,才有了後來的「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和「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圖轉網,如侵刪)
一直以來,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都按照教參的建議,抓住文章結尾的議論句——「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來收束課堂,告訴學生遇到像狼一樣狡猾的壞人,我們要像屠夫一樣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這樣的說法,本就是無數專家多年探討的結論,自然是沒什麼問題的。
故事開始的時候,發現兩隻狼「綴行甚遠」,屠戶還想著施以小恩小惠,以為只要餵飽了狼,狼就會乖乖離開。
可是卻告訴他,像狼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有滿足的時候,所以當他扔完了所有骨頭,狼卻依舊跟著他,想要把他一起吃掉。
走投無路之際,屠戶暴起反擊,才有了後來的勝利。
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忽然有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如果不是恰好「野有麥場」,場主恰好「積薪其中」,而且「苫蔽成丘」的話,屠戶又該怎麼辦?
想著想著,不由得啞然失笑,「無巧不成書」,小說本就是由無數的巧合構成,硬要給這種巧合找個理由,才是最大的笑話。
更何況,屠戶的借力之舉,本就是一種鬥爭策略,就算沒有「苫蔽成丘」的積薪,他肯定也會找到新的借力點。
(圖轉網,如侵刪)
一位學生說,讀了這篇課文之後,他有點可憐這兩隻狼,理由很簡單,對狼而言,不過是正常的覓食之舉,卻搭上了自己生命。
換做以前,我肯定會大發雷霆,畢竟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些離經叛道的嫌疑。
但是現在的我,早已過了輕易生氣的年齡,畢竟經歷了這麼多事情,我早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事本就是一體兩面,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聽了學生的話,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沉思: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站在「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把「狼」當成了惡人,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故事也許並非我們想像的那樣。
按照學生給我的靈感,我復盤了這個故事——
那天晚上,兩隻狼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跑出來找吃的,也不知道他們等了多久,終於嗅到了一絲血腥味,原來是屠戶賣肉回來了,它們馬上就跟了上去。
一開始的時候,屠戶很合作,一直給它們扔骨頭。
可是,這些賣剩下的骨頭上,根本沒有多少肉,連塞牙縫都不夠。
為了吃一頓飽飯,它們把目光聚焦到了屠戶身上,為了減少戰損,他們分工合作,一個「犬坐於前」迷惑屠戶,另一個就轉到積薪後面打洞,到時候前後夾擊,肯定能打敗屠戶……
(圖轉網,如侵刪)
縱觀整篇文章,屠戶當然不是惡人,無論是「投以骨」,還是後來暴起殺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保。
但是狼所做的一切,好像也能找到合適的理由,畢竟,從始至終,它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
可是它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這一次覓食竟然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究其根源,還是它們太貪了——明明屠戶已經把骨頭扔完了,它們還死揪著不放,還想要把屠戶也吃掉。
但凡他們能夠聰明一點,知道適可而止,也就不會枉送性命了。
不由得想起了我們自己,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故事中的那兩隻狼——
小時候,吃藥吃飽了穿暖了,我們就會滿足。
可是,隨著慢慢長大,我們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要更好的車子,想要更高的地位,想要更多的金錢……
我們擁有了更多的東西,卻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快樂。
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不過六尺。仔細想來,我們這些年孜孜以求的,真的是必要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也許,只要我們少一些慾念,我們也許就會清醒很多,不至於在逐漸滋生的慾念中慢慢迷失了。
(圖轉網,如侵刪)
(原創不易,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