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第9部(明朝那些事兒第柒部)
2023-06-11 01:21:01 3
1.懂得暴力的人,是強壯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強大的。
2.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數太監的專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數人的尊稱(關係不好還不能叫,只能稱臣,所謂做奴才而不可得)。
3.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要點,就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考慮。
魏忠賢
4.為禍七年之久的閹黨之亂終於落下帷幕,大明有史以來最強大、最邪惡的勢力就此倒臺。縱使它曾驕橫一時,縱使它曾不可一世。
遲來的正義依然是正義。
在這個世界上,所謂神靈、天命,對魏忠賢而言都是放屁,在他的身上只有一樣東西——迷信。
不信道德,不信仁義,不信報應,不信邪不勝正。
迷信自己,迷信力量,迷信權威,迷信可以為所欲為,迷信將取得永遠的勝利。
而在遍覽史書十餘載後,我信了,至少信一樣東西——天道。
自然界從誕生的那刻起,就有了永恆的規律,春天成長,冬天凋謝,周而復始。
人世間也一樣,從它的起始到它的滅亡,規則恆久不變,是為天道。
在史書中無數的屍山血河、生生死死背後,我看到了它,它始終在那裡,靜靜地注視著我們,無論興衰更替,無論歲月流逝。
它告訴我,在這個汙穢、混亂、骯髒的世界上,公道和正義終究是存在的。
天道有常,從它的起始到它的滅亡,恆久不變。
袁崇煥
5.或許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他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或明或暗的規則,必須適應,必須放棄原則,背離良知,和光同塵,否則,無論你有多麼偉大的抱負、多麼光輝的理想,都終將被湮滅。
袁崇煥是不知道和光同塵的,由始至終,他都是一個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負、有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彰顯自己的個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
他最後一次看著這個他曾為之奉獻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
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
我經常在想,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些什麼。
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了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
然而,就在行刑臺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袁崇煥的一生是一個悲劇。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背負冤屈死去的囚犯。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
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6.所謂沒錢,是沒有白銀。
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到崇禎接班的時候,商品經濟已經十分發達,而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標誌,就是貨幣。
明朝的貨幣,是白銀。
簡單地說,沒錢的意思,就是沒有白銀,沒有白銀,無論你有多少經濟計劃,有多少財政報表,都是胡扯淡。
舉個例子,陝西受災,朝廷估算,要賑災,必須一百萬兩白銀,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聖旨拿到陝西,也換不來一兩銀子,因為沒有白銀,所以無法賑災。
好了,下一個問題,為什麼沒有白銀。
先糾正一下,不是沒有白銀,而是白銀不夠。
為什麼白銀不夠?
這是個很複雜的經濟學問題,我不太想講,估計人也不太想聽。但不講似乎也不行,簡單說兩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話說,就是白銀有限,朝廷用掉了一兩白銀,未必能掙回來一兩,加上我國人民,素來以勤儉節約聞名,許多人拿到真金白銀,不喜歡花,要麼存在家裡,要麼熔掉,做幾個香爐、人像之類的,還能美化環境,所以市場上的白銀越來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經濟實在太過發達,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白銀就越多,可是白銀就那麼多,所以到最後,白銀就不夠用了。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通稱——通貨緊縮。
我知道,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用紙幣?
很好,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很聰明。
但我要告訴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這個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開始發行紙幣。
在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句諺語:棍棒打不垮經濟理論。
這句話的通俗意思是,無論你多牛,都要照規矩來。
7.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遇事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為妥協、退讓很現實,很有好處。
但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該不妥協,至少一兩件。因為不妥協、堅持雖然不現實,很沒好處,卻是正確的。
人,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至少有一點兒。
8.崇禎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聽說此事的盧象昇,終於下定了決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潛部向他靠攏,合兵與清軍作戰,但高起潛毫不理會。而從楊嗣昌那裡,他得知,自己將無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糧草已極度缺乏,兵力僅有五千,幾近彈盡糧絕。
而清軍的主力,就在他的駐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鋒芒正銳。
弄清眼前形勢的盧象昇,走出了大營。
和孫承宗一樣,他向著北方,行叩拜禮。
然後,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作戰多年,身經幾十戰,無一敗績,今日彈盡糧絕,敵眾我寡,而我決心已定,明日出戰,願戰者隨,願走者留,但求以死報國,不求生還!
十二月二十一日,盧象昇率五千人,向前進發,所部皆從,無一人留守。
出發的時候,盧象昇身穿孝服,這意味著,他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前進至鉅鹿時,遭遇清軍主力部隊,作戰開始。
清軍的人數,至今尚不清楚,根據史料推斷,至少在三萬以上,包圍了盧象昇部。
面對強敵,盧象昇毫無畏懼,他列陣迎敵,與清軍展開死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戰況極為慘烈,盧象昇率部反覆衝擊,左衝右突,清軍損失極大。
在這天臨近夜晚的時候,盧象昇明白,敗局已定了,他的火炮、箭矢已經全部用盡,所部人馬所剩無幾。
但他依然揮舞馬刀,繼續戰鬥,為了他最後的選擇。
然後,清朝官員編寫的史料告訴我們,他非常頑強,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奮戰。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殺死了幾十名清兵,但他還是死了,負傷力竭而死,盡忠報國而死。
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盧象昇雖然位高權重,卻很年輕,死時,才剛滿四十歲。
他死的時候,身邊的一名親兵為了保住他的屍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數千人,除極少數外,全部戰死。
我再重複一遍,這就是氣節。
在明末的諸位將領中,盧象昇是個很特殊的人,他雖率軍於亂世,卻不擾民、不貪汙,廉潔自律,堅持原則,從不妥協。
《中庸》有云:
「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無論這個世界多麼混亂,堅持自己的信念。
9.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