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範文
2023-07-01 02:29:03 1
尋到無用之物為有用之物,化有用之物成身外無用之物。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範文一: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人的思想也漸漸隨著數據的快速更替發生了轉變。
昨天的報紙,無用,丟掉;舊的軟體安裝包,無用,丟掉;過時的硬體被換下來,連收購的人也不要了,丟掉……人們習慣了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可又覺得自己內心空空如也。也是沒有辦法,不適應時代的東西終將被淘汰。
一個退休的程式設計師有一天發現自己的程序不再為世人所理解,新的程式語言和更好的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無用的代碼將沉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傷感。
為了更快地奔跑,我們總是要丟掉一些東西,到後來我們甚至忘了當初為何出發。我們拼命地裝上我們自認為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無能。
人類的物質生活總是在不斷提升,可精神文化卻被自己吞噬。他們太「能幹」了。有了杜比7。1聲道的家庭影院誰還去聽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列印,我們還需要篾匠嗎?
我們看似很能幹地拋棄無用之物,其實是自己的無能。
傳統文化精神裡蘊含的民族文化看似古舊無用,卻能夠還原人的純真,帶給人靜謐與美好,成為人們在高速發展時代中的定心劑。
我現在具有的一種淡定從容也許是小時候受過書法教育的薰陶。當時不是為了考級加分之類的實用目的去學習,而是出於簡單的喜愛。一切都可以慢慢來靜靜走。可以獨自慢慢地研墨,找到自己舒適的濃度,而不是直接用現成的。可以自己隨意地練,而不必拘泥於一兩本帖子。不用擔心自己寫壞了、寫錯了,因為我又不是要像那些名家用頂好的金紙然後題名蓋印裝裱拍賣的。一切隨心,安靜,平和,感受筆尖每一根狼毫的流動,體會色彩在紙上緩慢滲透的自然。那時候人和事很慢,不用想太多的事。現在想來,更覺此無用遠勝那些世俗眼中的有用之物。
每一種事物總有它產生、存在、消失的道理,沒有什麼是無用之物,因為它們或多或少在歷史上起過推動作用,給一個時代留下過寶貴的文化記憶。也只有無能者才會徹徹底底地拋棄他們。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範文二:
一個人,如果可以開發自己的潛力,那他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人們的潛力不是自己的喜好。認為自己天生喜好的東西是自己的潛力,但是往往相反。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一個人想當翻譯,另一個人想做一名作家,想當翻譯的人學英語學了後句忘前句,決定練氣功。而想當作家的人,開始也失敗了,但他堅持不懈,努力寫作。第一個人練氣功沒有成功,他又練習著寫電影劇本。第二個人終於在市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但還稍欠火候,他便繼續努力寫文章。第一個人給導演寄去的電影劇本都碰了壁,一位導演在給他回信的時候寫道:「你的字寫得很漂亮。」他便馬上開始練字。這時,想當作家的那個人,已經在省報上發表了幾篇豆腐塊文章。五年後,想當作家的那個人還是沒有成功,而就在這時,第二個人卻成功了,他開發了自己的潛力,成了有用的人。其實,我們都是一座寶藏,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開發它……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的道理:「有用和無用都是並存的,要是無用的沒有了,那還要有用的這個詞來幹什麼。」你不要小看無用,比如說,你站在一塊土地上,只有你腳下的土地對你來說是有用的,因為站著只需要自己腳下的一片土地,可如果把其他的土地都挖掉,你會怎麼樣呢?
有用可以是無用,無用也可以是有用。
一次,「老子」出門遊學,碰到一個收葫蘆的農民,愁眉苦臉的,「老子」一看,他的葫蘆又大又好,問:「老伯,你的葫蘆這麼好,為什麼愁眉苦臉的呢?」「唉,葫蘆大了,就不結實了,水一裝滿,就會撐爆,裝不了水,怎麼賣?」這時,這堆葫蘆一些人就會認為它們沒有用了,但是這只是他們的無用之處。「雖然這些葫蘆裝不成水,但是你把他們綁起來,就成了一隻船……」把它們綁起來,成了一隻船,這就是它們的潛力,也就是有用之處……
不要認為自己是無用的,因為,既然無用可以是有用,有用可以是無用,倒不如開發自己的潛力,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範文三:
僧人禪坐參經,道士打坐靜心。靜心悟世不能幫助他們獲取金錢榮譽,卻讓他們已無用之境避有用之財,以有用之界漠無用之富。尋無用之事化有用之心,化有用之財為無用之身外物。簡而言之,就是保持心境,在獲取有用之物的同時克己。
我曾閱《道德經》、《菜根譚》,其中之語尚不適今日之世,因其單純美好,只可用於空想社會主義中,可謂無用之物。我亦讀過《我不是教你詐》全集,教我防騙防欺。對應來說,則是有用之物。然世道人心由善至惡,由惡及偽善,由偽善到半善,終究是在邁出「理想」的步伐。其中「善」助己助人,「無為」以防受欺而怒,而《論語》的德更可感人,愛人愛己。由此可見,有用之物利於入世,無用之物利於煉心。
而所謂萬物皆有其用之處,可見無用之物亦有用,煉心亦是有用。而有用之物貪多嚼不爛,在爾虞我詐的過程中,難免讓自己都變得不倫不類,這豈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了衝突?我好食美味珍饈,我也曾討好他人分我一杯羹,但現在我並不如此,我認為自己的份額夠了何必去貪別人的?而這就源於觀念與心境的力量。若是比到社會,那些貪官聰明地、神不知鬼不覺地貪汙來大把大把的鈔票。鈔票既是有用之財也是無用之富,貪來卻不敢用,反倒連累一家。
故此,我們與其無頭無腦地去追尋有用之物,不如也騰出空間尋無用之物。這並不是看看書這麼簡單的,重要的是要化之為自己心境的有用的一部分。對於有用之物,我們若是被其蒙蔽了雙眼,亂了心智,則是無用了,甚至有害。那又何必去尋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所謂有用之物便不那麼重要了,則可以平和心神。如莊周可舍官位財富,名利什麼的又何妨呢?若北冥為生之苦海,那就化鯤為鵬,展翅高飛。
尋到無用之物為有用之物,化有用之物成身外無用之物。如此,在苦海上泛舟,黑色的波浪泛起卻觸不及你的衣襟,尋來微風,也能化為前進的動力,終將渡苦海、及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