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抗美援朝的紀實片(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明上映)
2023-06-28 20:38:22 4
「我們有147個戰友,就剩了三個戰友回來。」周有春老人如今87歲高齡,71年前,他作為華東軍區23軍67師炮兵營話務員,與許多同齡人一起,用鮮血與生命保衛初生的共和國。現在,他是電影中26位志願軍講述者之一。讓他刻骨銘心的戰火青春,亦是我們的歷史。
9月3日,抗美援朝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將正式上映,該片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選擇這一檔期,因為9月2日是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的日子。自1950年10月起,290萬英雄兒女先後跨過鴨綠江奔赴戰場,直到把威脅擋在國門之外。他們中,有的人回來了,但197653名忠烈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當年的戰場有多慘烈?回來的戰士後來怎樣了?那場力量極為懸殊的戰鬥中,年輕人想的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電影主創團隊走訪了近50位志願軍戰士,聽他們從不同軍種、不同維度還原當年。整個影片攝製周期歷時四年,最終成片裡收錄了26位志願軍老兵的講述。
導演宋坤儒說:「用電影的形式記錄下親歷了那場戰爭的人,倡議『不忘英雄』,是我們對英雄最好的致敬。」烈士回家時,請記得「1950他們正年輕」。
「搶救式」拍攝,貯存珍貴記憶
「沒有人能還原戰爭,除非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我們記錄的就是這樣一群人。」宋坤儒說,在影片上映前,他被問過最多的是「為什麼」——作為一位劇情片導演,為什麼要用紀錄片的方式憶當年?
答案就在電影裡。
劉素謙是當年的志願軍工兵政治部秘書,電影主創團隊找到她時,老人說:「你們再晚來幾天,我可能就沒了。」包括這句話在內,鏡頭記錄下了她對戰爭的回憶。遺憾的是,今年5月29日,劉奶奶與世長辭,終究沒能見到影片上映。導演說,這是他一輩子的遺憾。事實上,即便當年奔赴戰場的年輕人只有十七八歲,如今也都是耄耋老人了。影片中的26位講述者,最年輕的一位在出鏡時已84歲高齡。「舉個現實中的例子,1956年,四川榮軍院傷殘抗美援朝老兵有兩三千人,到2020年只有九位老兵健在。」宋坤儒說,隨著時間流逝,在世的志願軍老兵們將越來越少,《1950他們正年輕》這種具有緊迫性、稀缺性的「搶救式」拍攝,本身就意義重大。
比如,89歲的周繼成老人,作為原志願軍15軍45師135團2營機炮連炮手,他的講述為我們還原了戰爭有多慘烈,「整個上甘嶺像是要被炸平一般,雪都是紅色的和黑色的」;也還原了志願軍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全連五次衝鋒,消滅了1000多敵人,佔領陣地」。比如徐懷堂老人,他為我們講述的是關於「空中董存瑞」畢武斌的英雄讚歌:「我親眼看著他的戰鬥機有兩個發動機被炸著火了,而他繼續向前衝。」那是發生在1951年的一次戰鬥,畢武斌駕駛的戰鬥機中彈起火後,他毅然放棄跳傘,駕駛冒著熊熊烈焰的飛機衝向敵方陣地,投下炸彈,犧牲時年僅21歲。
影片裡的26位老兵,他們來自不同的家鄉,在不同時期參戰,他們中有炮兵、汽車兵、偵察兵、文藝兵、醫務兵等,所有人以第一人稱講述。這些「搶救」來的口述與史料中的舊影像交織,為今天的觀眾提供了一個真實又客觀的視角。
以普通戰士視角,展開「年輕人」的對話
這兩年,包括電視劇、電視紀錄片、故事片等在內,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而創作的影視作品陸續與觀眾見面。在這些作品譜系裡,《1950他們正年輕》很特殊。不僅因為這是部進入商業院線公映的紀錄電影,更因為它罕見地繞開了傳統紀錄片以時間線為線索的敘事方式,轉而以普通戰士的視角、他們的內在情感來結構整部影片。
電影開篇,一張張年輕志願軍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樣貌率先映入眼帘,鏡頭一轉,白髮蒼蒼、胸前掛滿勳章的志願軍老戰士出現在鏡頭面前。《1950他們正年輕》跨過71年的時間,讓1950年的青春與當下的年輕人對話。
鏡頭前的志願軍老兵會告訴年輕觀眾,那一年他們的青春與夢想是什麼樣的。原志願軍12軍31師文工團文藝兵任紅舉回憶,她有位戰友夢想成為一名小提琴家,他們在自創的詩裡許願,「等我老了,取一根白髮,安在你的提琴上,你繼續演奏,我還在跟你唱」。後來,炸彈炸飛了戰友的手指。
老兵們更會告訴觀眾,1950正年輕的他們憑什麼能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樣是任紅舉,她說為了讓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戰友們不畏艱險、不畏強敵,血戰到底。原志願軍26軍77師231團1營2連戰士周全弟在長津湖戰役中因嚴重凍傷被截去四肢。「衝鋒號響起,看見戰友往前衝,我使勁往前爬,都爬不起來。」回憶戰場,他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完成任務」,卻從不提自己失去了雙腿雙手。影片裡,老英雄這樣形容犧牲,「我雖然不能做大的事情,但我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曾經的汽車兵王仁山說得更直接:「活著幹,死了算!」
一切就像原志願軍38軍112師335團衛生隊救護員郭瑞錚所言,「我現在是為自己的祖國而戰,我是要出力的」。為祖國而戰,為正義而戰,那是1950年代時中國年輕人的心聲。秉持革命忠誠與大無畏精神,他們用壯麗青春鋪墊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以寶貴的鮮血澆開了和平之花。青春於他們,是戰火硝煙裡的灼灼芳華,是保家衛國的無怨無悔。
宋坤儒表示,能讓不同時代的年輕人在精神層面展開對話,是團隊把紀錄片搬上大銀幕的重要原因。「當年,他們勇敢地打了這場立國之戰,用鮮血和生命為祖國人民築成一道血肉長城,將強敵阻於國門之外。今天正年輕的我們,帶著先人的期盼、前輩的囑託,是不是也應為祖國、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他特別希望《1950他們正年輕》不單單能讓歷史與英雄永遠被銘記,更能讓當下的年輕人感受前輩的精神,從中提煉出敢打敢拼的力量。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