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拍新上海灘(高希希龍平平攜手)
2023-06-28 22:04:06 2
「戰上海」是中國共產黨創造奇蹟的真實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一個鮮活案例。
歷經94天拍攝,重大革命題材劇《戰上海》近日在橫店殺青。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黨的二十大——我們的新時代」展播重點項目,該劇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直接命題並指導創作,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主創班底包括著名導演高希希,總編劇龍平平、秦溱,由張嘉益、劉濤、李澤鋒、喬振宇領銜主演,馮紹峰等特別出演,唐國強、劉勁、盧奇、賀剛等主演。
電視劇《戰上海》改編自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統的同名紀實文學。劇情以上海解放一年間驚心動魄的歷史為敘事中心,全景式鋪開中國共產黨解放上海、接管政權,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用一年多時間把一個經濟失衡、民生凋敝、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的舊上海,成功帶入和平、穩定、發展的新上海,在國民黨留下的一片廢墟上創造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奇蹟,用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中國大都市粉碎帝國主義預言的歷史畫卷。
《戰上海》填補了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創作的空白,通過展現「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令人信服地闡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黨性基因、「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
據悉,該劇以4K/50幀高清技術拍攝。主創表示,將努力用一部史詩性的大作品、大製作,獻禮黨的二十大。
以大歷史觀,還原中國共產黨「趕考」路上的第一大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彼時,全世界都在看,第一次進駐大城市的中國共產黨,能不能管理好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中國的經濟中心。美國人放言:共產党進得了大上海,不出三個月就要退出來。《戰上海》講述的,就是7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人如何經受住考驗,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解放上海、安定上海,武能安邦、文能治國。
龍平平說:「『戰上海』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為執政黨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對執政大城市的能力考驗,也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一次較量。毛主席稱之為中國共產黨『趕考』路上的第一大考。」
劇中還原的這場「大考」,既有軍事戰,也有政治戰、金融戰,一路經過解放上海、米棉煤「兩白一黑」之戰、銀元之戰、掃盜蕩匪、清除敵特、戰颱風、解除「大轟炸」危機等。在黨中央的正確指導下,在陳雲、陳毅等人強有力執行政策下,上海解決好民生問題、穩定了社會政治秩序、恢復生產貿易,用一年時間舊貌換新顏。通過艱苦卓絕的「戰上海」,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中贏得民心,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亦使得國際社會有目共睹。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在上海解放中得到證實。
在龍平平看來,《戰上海》的拍攝具有大歷史觀下的特殊意義。20世紀的中國,最重要的三件大事莫過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在龍平平過往的作品中,《覺醒年代》反映建黨的偉大曆程,與上海合作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反映改革開放。而新中國建立的這段歷史,於他個人是空白。從更大範圍的影視創作來看,關於中國共產黨如何治理大城市、在建立新生政權後鞏固政權的,同樣需要一部典型作品,通過反映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走向建設、從農村走向城市這一歷史進程中的能力和作為,有力回答「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重大主題,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戰上海』是我黨在執政初期的考驗中反應最明顯、鬥爭最激烈、困難特別多的戰場。」龍平平說,7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在「戰上海」中交出的答卷,不僅有歷史意義,還有現實意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如何應對風險挑戰,如何在已經取得了各項偉大勝利的基礎上繼續奮鬥新徵程,可以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歷史真實結合藝術真實,生動勾勒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智慧和為民情懷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重大革命題材的創作遵循。歷史的剛性框架下,怎樣用引人入勝的故事、生動鮮活的人,打開藝術的創作空間,把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結合起來,這對於一部志在鍛造精品、攀登文藝高峰的作品,至關重要。
2018年12月,圖書《戰上海》出版;翌年10月,電視劇進入劇本創作階段。「紀實文學為我們提供了起點,而從詳實的歷史資料到一個能讓觀眾代入情感的影視故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秦溱說,相關影視創作的空白,為「戰上海」提供了觀眾層面的新鮮感,「但相比一樁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戰上海』一年多的進程中,既有『破壞一個舊世界』的戰鬥,也有『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奮鬥。我們需要在講清歷史來龍去脈的同時,言簡意賅又有效果地把故事呈現出來」。
反覆推演後,《戰上海》的劇本確立了架構。依據歷史脈絡,電視劇將展示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丹陽整訓、「瓷器店裡打老鼠」的上海戰役;更將著眼於上海解放第一年共產黨人為恢復這座城市的生機和運轉,所付出的種種努力。人物關係方面,《戰上海》結構為三層,高希希用戰略、戰術、戰士來形容。戰略層,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陳云為代表的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從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戰術層,是以陳毅和鄧小平為代表的上海市和華東局的領導幹部,把黨中央決策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戰士層,講述解放軍戰士、普通群眾的故事,也回望民主人士黃炎培、民族資本家榮毅仁以及文藝界人士梅蘭芳、周信芳、趙丹、白楊等,相信共產黨、選擇共產黨的往事。
全劇共涉及50多位真實人物,還有許多虛構角色。其中包括一些上海的中層幹部,他們是諸多原型人物的集中歸納;也有功能性的虛構人物,如女經濟學家紀南音,劇中她秉承周恩來、陳雲的指示來上海協助陳毅開展工作,為上海恢復經濟運行做出很大貢獻。
秦溱說,劇本在史實與虛構的交織中構築一幅群像,是為了從不同側面勾勒中國共產黨的為民情懷和政治智慧。如解放上海,劇本濃墨重彩寫「犧牲」,因為「要文打,不要武打」,第三野戰軍以最大戰損保全了上海市區的完整;比如打響米棉煤「兩白一黑」之戰,劇本著眼於「全國一盤棋」解決民生問題;又如在經濟學家紀南音身上,凝結了中國共產黨未雨綢繆、為建設新中國培養和鍛鍊經濟人才的執政智慧。
豐富「歷史的表情」營造沉浸感,讓更多年輕人數往知來
執導《戰上海》之前,高希希的上一部重要作品是詳述三大戰役的《大決戰》。從金戈鐵馬的戰爭史詩,到文武兼備的戰上海、建上海,敘事重心的轉移帶來了風格上的變化。「從劉統的紀實文學開始,我就關注著《戰上海》。它所記述的那段歷史,在恢弘的大事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細節,讓人心懷敬仰之情。」高希希說,他被歷史中的細節所觸動,也希望以「宏觀中有細膩」的表達去感染更多人。
從2019年啟動劇本創作,到2022年3月開機,在嚴格疫情防控的形勢下,歷時三個多月拍攝。電視劇《戰上海》的創作日誌裡包含著一些數字:劇本總計575.3頁、49萬餘字;邊拍邊剪輯,目前已初剪約1930分鐘;全劇共141個場景,主要演員161人,前景演員1480人次,群眾演員14213人次;製作和租賃服裝5000套,製作和改造、租賃道具75950件……這還不算巨大的特效製作量以及4K/50幀高清技術拍攝帶來的幾乎十倍於平常的渲染時間。
還有些努力,是難以用數字直接量化的。美術風格營造上,70多年前上海的城市風貌、各類資本家的宅邸陳設、颱風降臨後的災難現場,以及紗廠、鉛筆廠、糧棧、裁縫鋪、小麵館等,都儘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沉浸式的歷史質感,更需要演員形神兼備的表演。飾演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是陝西籍演員張嘉益。為了讓觀眾看到一位既豪氣幹雲又親切有溫度的市長,他在導演建議下全程使用四川方言。因為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陳毅最突出的特質之一,便是用家鄉話說「對頭」。而包括「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陳毅詩句在內,諸多歷史資料都豐富了演員進一步感知角色的維度。
「細節是歷史的表情。我們希望通過細節的把握,將觀眾自然帶入到歷史氛圍中;用生動的細節,展現我們對革命前輩的懷念和敬仰。」高希希說,拍攝過程中有一幕久久震撼著他,相信未來也會打動螢屏前的觀眾。那是「戰上海」中最出名的細節之一:進駐部隊為了不擾民,軍人們在雨中街頭枕肱席地而眠。幾十萬人的軍隊全部睡在大街上,「勝利之師」入城卻露宿街頭,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正是共產黨領導下的隊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感嘆:「這真是我們的隊伍!」也正是這樣的隊伍,能夠「破壞一個舊世界」,為建造全新的上海奠定堅實基礎。
高希希說:「當國際輿論普遍不看好中國共產黨有能力管理好大城市,我們卻在『全國一盤棋』的思路下,黨中央、上海市政府、普通百姓、人民子弟兵上下一心共克時艱,打贏了經濟戰、民心戰。」數往知來,歷史早就寫下了中國共產黨保持旺盛生機的密碼。
作者:王彥
編輯:範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