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嗎 2022立秋養生知識
2023-06-30 06:48:56 3
其實關於立秋的俗語和諺語都是比較多的,那麼這些也是根據當時的氣候以及農作物的生長變化而衍生出來的,那麼大家是否好奇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嗎,另外立秋有什麼講究以及有什麼禁忌,接下來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看看~
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嗎
農村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和農諺有很多,大多都是關於天氣的變化描述,因為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農作物是否可以獲得豐收。俗語說「公秋扇子丟,母秋熱死牛」,啥意思,立秋還分公母嗎?
老一輩告訴我們「早上立秋,暑氣早退;晚上立秋,暑氣晚退」,所以在民間人們認為,如果立秋的時間是在白天,那麼這個秋天就是為「公秋」;如果立秋的時間是在晚間,那麼這個秋天就是為「母秋」。而今年的立秋是早上九點多,所以今年是一個「公秋」。
根據俗語的意思來說今年是「公秋」,立秋之後會很涼快,但是立秋已經好幾天了,北方的氣溫一直保持在30度以上,不止農民工,很多在戶外工作的人必須要頂著烈日工作,很容易中暑,所以都盼著高溫天氣能早日結束。
又有人說了,可以按照立秋所在的日子進行劃分,倘若立秋出現在單數日時,此時便是公立秋。從陽曆來說每年立秋這個節氣都在8月7日到9日之間,但是今年因為農曆有閏月,8月7日是農曆的六月十八,倘若這個「單數日」依據農曆,今年立秋為農曆六月十八日,又不是公立秋了,可見這種方法存疑。因為不知這句俗語誕生於何年代,所以我們也不敢斷定,這個日期是按照農曆還是按照公曆來算,考慮到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多依據農曆,想來公立秋多半也是如此。
農民總結出來的農諺多是關於農業的,但是因為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東西南北各地氣候相差很大,我們要看到這些俗語存在著地理局限性,一些農諺只是在他們本地很適用。
總而言之,不管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不管在南方還是北方,今年的中伏是7月26日到8月14日,這段時間肯定是高溫天氣,即使是立秋還是要熱上一段時間的。
立秋養生知識
1、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2、養肺
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產生疾病,因為需要潤燥、養陰、潤肺。
秋燥易傷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3、祛暑降溫
立秋後,儘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
4、少吃秋瓜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5、預防感冒
立秋後,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在衣著和居家休息方面,應更注意防止夜間著涼。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流通空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6、防治「空調病」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溼。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
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7、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溼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鍊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鍊;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溼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立秋有什麼講究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溼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溼、健脾,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3、心理調適
立秋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後雖然悶熱的暑氣依然存在,但人們一早一晚的感覺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場細雨更是給人們帶來了秋的涼意,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確晝夜溫差的展開,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都受到抑制,導致機體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裡煩躁、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症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鬱症」
關鍵詞: 立秋 養生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