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預測共享單車議論文
2023-06-30 22:59:10 1
共享單車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社會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共享單車議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預測共享單車議論文【篇一】
這些天,有關共享單車的新聞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給單車加上自己的鎖,共享秒變私享了;有的乾脆重新噴漆裝上兒童座,巧取豪奪地侵佔了;再有的到地方順手一扔,管它佔不佔道,方便瀟灑了……還有推測為同行相煎的:比如共享單車一出來,開黑摩的的飯碗沒了,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話,可憐的共享單車,縱使三頭六臂,似乎也難逃多舛的厄運。
事實上,共享單車的好處,自然無需贅言。一則,方便了市民出行,解決了短途交通的不便問題。二則,綠色環保,健康低碳。顏色醒目的共享單車,在路權均衡的城市,簡直是現代文明的一道風景。三則,朝陽產業,創新引領。APP加持的共享單車,在網際網路+新技術的引領下,開啟了產業競發的另一片藍海。有數據顯示,到去年底,我國共享單車企業已超過20家,車輛達數百萬輛,用戶總數接近1900萬人。眼下,來自中國的「小黃車」甚至已經漂洋過海,出現在了美國矽谷等街頭。這引得英國《金融時報》等國際媒體撰文稱,中國的共享單車是全球創新的典範,也是最新向外輸出的成功案例。
頂層設計叫好、市場也很叫座,但就是這樣的共享單車,在一些城市卻成了誰都要咬一口的唐僧肉。
這樣的尷尬,當然要話分兩頭來說:一方面,單車運營方的防範技術亟待升級,指望市民自覺來扞衛共享單車的完好無虞,這顯然有點過於單純。GPS定位等技術,也許比抽象的人性考驗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確實反映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環」中的沉痾與積弊。共享經濟模式翻新,與技術文明和人文精神難捨彼此。如果各自為私,有缺乏公益與公共的邊界,共享經濟再好,恐怕都會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對於共享單車運營方來說,面對居高不下的被盜率、損毀率,是該想想技術性的辦法:既讓單車更強大、更結實,也讓單車時刻處於軌跡監控之下。不能因為運營成本和硬體成本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單車處於粗放發展的階段。於此而言,花錢打補貼戰、廣告戰,不如真金白銀「武裝」好每一輛共享單車。
當然,就像旅遊中的不文明現象一樣,泛道德的指責,有時可能不如黑名單更速效。
私自改裝或侵佔共享單車,這哪裡是什麼道德文明問題呢?這是赤裸裸的違法犯罪。不愛護共享單車的,可以道德教化;將單車據為己有的,警察叔叔就該及時出手了。共享單車「風吹雨打」的命運,更多的,還是指向制度呵護與管理的缺位。如果沒人問沒人管,養眼的單車就成了福利窪地——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樸素道理。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希望地方部門為創新的共享單車營造良好運營環境——比如深圳市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門選取了一批軌道站點及常規公交站點,按照標準規範設置自行車停放區;上海市也將出臺相關意見,試圖及早解決車輛標準、區域分布、違停處理等問題;更希望運營方與地方執法部門能嚴肅偷盜損毀共享單車行為的懲戒與責罰——起碼《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要及時為共享單車的平安暢行兜底撐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單車,要騎穩騎好,看來還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高考預測共享單車議論文【篇二】
雷軍的「風口理論」一直很受創投圈熱捧,用雷軍的話說:創業成功的本質是找到風口,順勢而為。
共享單車就是這個當今最熱門的一個風口,剛剛完成富士康投資的摩拜單車估值已經超過百億元。
然而共享單車的大戰僅僅是拉開了帷幕,20XX年,才是戰火交織的舞臺。
早在2007年,由政府牽頭和管理的公共自行車就開始出現,但相對於政府統一管理的有樁自行車,共享單車隨停隨騎,沒有固定的停車位置,GPS定位取車,行動支付等優勢,如同當年滴滴對於出行行業的顛覆一般,徹底改變了城市短途出行的方式。
有聲Voice到目前為止已經採訪了4家共享單車項目:優拜單車、Hellobike、DDbike、小鳴單車。
他們車型各異,發展階段也是不盡相同,但是為城市綠色出行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不同城市街頭,都能看到人們騎行著各式單車穿梭的身影。
以下是對於優拜單車、Hellobike、DDbike、小鳴單車的專訪稿件傳送門,關注城市短途出行、綠色出行,20XX年,我們一起見證共享單車領域發展的新紀元。
高考預測共享單車議論文【篇三】
一篇《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國民照妖鏡》的文章在朋友圈裡火了起來,共享單車從一種出行工具,變成了一面「照妖鏡」。
有人說,這面「照妖鏡」照出的是國民素質。原本應該乖乖應該停在路邊的共享單車,有時竟橫七豎八地擋了行人的必經之路;有時竟會出現在樹上、綠化帶、河裡等匪夷所思的地方;有時甚至被脫去「共享」的衣服,出現在一些人的家中,變成她或他的獨家坐騎。
也有人說,這面「照妖鏡」照出的是城市管理的驚慌與迷茫。中國從一個「自行車大國」進化到如今的「汽車大國」,原本道路管理的問題還未完全解決,新老問題交織,挑戰原有的監管和規則,共享單車遭城管扣留的案例層出不窮。
更有人說,這面「照妖鏡」照出的是共享單車商業模式背後的「劣根性」和運營的「不靈光」。共享單車「隨停隨用」的模式利用的正是人性的弱點,人人圖一己之便容易導致亂停亂放。而運營平臺缺乏有效的監督、懲罰、防範機制,則讓共享單車「經常受傷」。
這面「照妖鏡」照出了用戶、平臺和監管這三方的問題與不足,但其實任何新興事物都是從混沌走向成熟,要加快這一進程則需要用戶、平臺和監管三方的共同努力。
就每位用戶來說,享受了「隨騎隨停」的便捷,自己也需要有「停好」和」善待「的素養。最終只有每位用戶而都遵循用車規則,共享單車才能實現持續「共享」。
就管理部門來說,對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等問題,應及早納入城市管理的範疇當中。各地政府與共享單車平臺還應儘快「牽手」,制定共享單車管理規範,建立單車使用誠信系統,對違規停放、而已破壞公共秩序的用戶進行處罰。
就共享單車平臺來說,也應肩負起社會責任,不能只管投放與賺錢。聯手政府、同行、研究機構出臺相應的行業規範,並通過媒體或APP等進行宣傳引導,提醒用戶覺將車停到合適的地方。此外,還可以提升技術手段,通過大數據等加強監管,創新運營方式,讓用戶更樂於遵守規則。
總之,要想方設法把這個新興事物規範好,三方還需共同改進,力求還原共享單車「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