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50年發展史(70年成都城市生長史)
2023-06-28 03:02:12 3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柴楓桔
70年,江河可成大川,平地能起高樓,荒蕪可變繁華,平凡能造奇蹟。
大潮噴湧,萬物生長,四川的省會城市成都,寫下了一份自己的時光答卷。
華西壩片區
從總面積不到30平方公裡的西部內陸小城,到城市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裡的國家中心城市;從地區生產總值不到4億元,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從古舊傳統的街巷,到路網密集、高樓林立、產業集聚的現代大都市……
如今,這座城市的目標是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
今天,我們將從空間格局出發,追尋這座城市70年的「生長史」。
原420廠,如今的華潤萬象城
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裡,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裡,不到現在錦江區的四分之一。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成都市。1955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在那年的前一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第一輪成都城市總體規劃出爐了,成都定位於省會、精密儀器、機械製造及輕工業城市,以兩江環抱的「舊城」為基礎,向四周緊湊發展。
成都開始拔節生長。
20世紀50年代的春熙路
1978年,成都市域面積3861平方公裡,包括兩個縣(金堂、雙流)、三個郊區(金牛、龍泉驛、青白江)、兩個城區(東城、西城)。
1982年,第二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提出構建東城生產、西城居住的城市格局,將成都建成具有高度文明和歷史文化傳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1990年人民南路
199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1991年
1994年底,成都的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均已突破了當時的規劃規模。第三輪城市總規出爐,提出成都以中心城為核心,沿交通幹線形成六條發展軸。
從那時起,成都越來越接近於現在的模樣。二環路、機場高速路、人民南路立交橋立交橋拔地而起。
20世紀90年代初的武侯祠大街
2007年,成都被國家列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開始對城市總體規划進行修訂。其後的2011版城市總體規劃出爐,規劃提出成都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納入了天府新區規劃,確立市域「雙核、六走廊」的城鎮發展空間格局。
2014年天府新區獲批國際級新區,2016年國務院批准簡陽由成都代管,成都行政管轄範圍擴大至14335平方公裡。
2019年
如今,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給成都的定位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魅力宜居公園城市、國際門戶樞紐、世界文化名城。城市空間結構也迎來了「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
70載悠悠歲月,這座古蜀文明浸潤的城市,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依然熠熠生輝,太古裡、金融城、興隆湖、天府綠道等新地標又方興未艾。
1949年製版
成都,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這座城市正在書寫自己的新時代答卷。一切早已開始,一切遠未結束,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圖片由成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成都市錦江區地方志辦公室、成都武侯區委宣傳部、成都成華區委宣傳部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