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為什麼不能掃墓(有些地方農村老人說)
2023-06-20 13:51:37 2
大家好!請點下關注關山聽風:我是一個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尋覓古老民謠的人。
寒食節可不可以掃墓,我國有些地方可以掃墓,但有一些地方則不可以掃墓。比如古楚大地的湖北湖南等地,寒食節就是不能上墳掃墓,而中原地區則可以在寒食節那天上墳祭掃。
現在的清時明青團,實際上來源於古代人寒食冷食
1、有些地方寒食節不可掃墓風俗古楚之地的農村,把清明掃墓稱之為「掛青」,或者「掛白」、「掛紙」等。人們把白紙或者黃紙,剪成的紙串、紙花,有的地方像是紙錢串,有的地方則像葫蘆。在上墳祭掃的時候,人們用柴棍、小竹子插在墳頭頂上,或者插在墳前、墳地周圍。插紙還有一些講究,比如說一個大家庭,兒子已分家自立門戶,家裡有幾個兒子就要在墳頭頂上插幾根。有的地方則簡便,就將鑿出來的紙錢直接掛起來插上。
曾經有一段時間,農村流行用五顏六色的塑料紙做成的花,隨風飄揚,非常好看。後來人們發現,第二年掛青的時間,這些塑料紙落在墳頭上,只是變了顏色,沒有腐爛,覺得不太對勁,心裡有說不出的一種忌諱。於是,人們又大多改用紙做的花,一樣漂亮,一樣隨風飄揚。只是一場風雨過過後,這些紙花就落在地上,沒多久就化為泥土,只有柴棍和小竹竿依然挺立在墳頭上。這就是人們想要的結果。
農村俗話說:「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這是比較文雅的說法,還有不太好聽的說法:「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民間有一首舊時傳唱經典山歌《望郎歌》,其中有一節歌詞是這樣的:
三月望郎是清明,
家家屋裡掛祖墳。
別的祖墳插白紙,
我的祖墳草登林。
(註:草登林,即柴草長得與樹林一樣高)
詞中的意思是說,丈夫長年外出後,多年沒有回家,盼望丈夫早日回家掛青掃墳祭祖。
因此,這些地方只能是在清明節期間「掛青」(亦稱掛清),寒食節這一天,忌諱上墳掃墓,除了這寒食節這天不能上墳祭掃外,其他日子是可以上墳祭掃的。
清明上墳清除雜草,打掃衛生,祭拜祖先
但是,這種風俗在某一地域是普遍性的,但從全國來看,有的地區則沒有這種說法。前幾天,我一位河北邯鄲的老友來訪,在聊天時,我問他們那裡寒食節那天能不能掃墓,他介紹說,他們那兒沒有寒食節不能掃墓說法,相反,寒食節那天,他們家鄉大多數人上墳掃墓的日子。看來地域不同,民間風俗也有別。也就是說,寒食節和清明節,雖只相差一天,我國民間,有的地方寒食節那天不能掃墓,而有的地方則在寒食節那天掃墓,而清明節那天不用去掃墓。
那麼有些地方,為什麼說寒食節不能掃墓呢?
2、寒食節的來由和掃墓習俗寒食節,歷史上又稱禁菸節、冷節。古代寒食節的時間,一般在在清明節前一、二天,現在民間大為固定為清明節的前一天。在古代,寒食節禁止民間生火,即禁止出現煙火,在節日期間,因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節之前準備好的冷食。
南朝梁國人宗懍著的《荊楚歲時記》上說: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冬節」,即冬至,也就是說,寒食節在距離冬至節之後的一百零五天,按農曆推算,也就是清明節的前兩天。也有的地方把寒食節定在冬至節之後一百零六天,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因此,古人把寒食節的時間說成是清明節一二天,這就各地過寒食節的不太一樣,相隔一天。
介子推母子塑像
古代寒食節禁菸火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荊楚歲時記》引用《琴操》之文:
「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推獨無所得。子綏作蛇之龍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
這裡的子綏即子推。
然而,《左傳》和《史記》等史料記載中,均未發現有介子推被焚燒這件事。
《荊楚歲時記》的按語說:
《周書·司烜氏》說:「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注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準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則禁火蓋周之舊制。
如此說來,寒食節屬於周朝的一種禁火法令制度,主要原因是周朝北方春季乾燥,是發生火災最多的時候,禁菸火就是為了防止火災。
東漢時期,周舉遷官并州刺史。并州當時管轄的太原、上黨等四郡。當時有一個月都不生火的習俗: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周舉到任以後,為了革除這一陋習,想出一個「作吊書以置子推之廟」的辦法,去愚昧,啟民智,並將寒食的冷食之俗從一個月改為三日。東漢末年,曹操佔領并州後,發現并州之民,又恢復了禁火一個月,於是就下《明罰令》,規定民間不得寒食。
至於古代寒食掃墓習俗,史學上多有爭論,有人認為,寒食與清明節一樣,從周朝開始就有掃墓的習俗,後來將兩節合併為一。有人則認為,古代春天掃墓主要在寒食節,清明以遊樂為主,如今清明節掃墓是沿襲了寒食節的習俗。
從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從詩中可以看出,寒食節和清明節,掃墓之風在唐代時已經非常盛行,兩個節日之間並沒有區別,已經是一回事了,且古代並沒有寒食節忌諱掃墓之說。白居易詩中所描述的是北方寒食節和清明節掃墓的情景。事實上,北方人大多在這天掃祭先塋,這種風俗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依然如此。
也就因為如此,當然與河北邯鄲的朋友聊天時,說到南方很多地方寒食節不能掃墓時,他感到很驚訝,因為他們那裡沒有這種說法,而且一般來說,他們大多數人就是寒食那天上墳掃墓。
3、為什麼有些地方寒食節不可掃墓呢?現在寒食節不能掃墓的說法,主要是在南方一些地區(不是南方所有的地區),通過上一節所講的寒食節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寒食節的多種變遷,造成不同地區風俗,與歷史的一些事件有很大關係。
在東漢的時候,寒食節的禁火的習俗,應該說南北差異並不是很大,可能在山西太原一帶,是一個月。其他地方要短一些。這其中的變遷有兩個階段。
曹操塑像
第一階段是周舉遷任并州刺史,改除冷食的舊俗,把一個月變成了三天。後來周舉從并州刺史改任冀州刺史,如果冀州一些地方有寒食節禁菸火一個月,肯定也要進行革除。再後來,他被朝廷徵拜尚書,又被舉薦與東漢名臣僕射黃瓊「同心輔政,名重朝廷,左右憚之」。
第二個階段為東漢末期,并州寒食節禁菸一個月的習俗又有所恢復,曹操佔領并州後,乾脆利落地一刀切,頒布文禁止民間禁菸火吃冷食的習俗。這樣以來,北方地區也就將寒食節禁菸火吃冷食的習俗就徹底革除了。
但是,東漢末期,群雄割據,後一分為三,即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史稱三國時期。後有兩晉時期,再就是南北朝時期。
南朝梁國人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此書按時序,記述當時荊楚地區民間流行的節令風俗。當時荊楚地區依然還有寒食節「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的習俗。這個時候,北方地區的寒食節,早就不再有禁火,也不再吃冷食的習俗了。荊楚是指古域,詩·商頌》毛傳說:「荊楚,荊州之楚國也。」其範圍為今湖北、湖南及其周圍一些地區。
也就是說,北方寒食節禁火習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消亡,而荊楚地區民間還有「禁火三日」。這種三日之禁,與東漢周舉遷任并州刺史,寒食禁火一個月改為三天,應該是一脈相承。
古楚文化中最典型的文化之一就是從上層階層到民間,巫風儺俗盛行。巫的權力源頭就是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巫(女人)對火種和保管權,也是當時神權的象徵。傳統的巫風儺俗之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祭祀時,祭品必為熱氣騰騰的食品。因此,這裡裡的人對把火看得非常神聖,非常敬畏火的神秘力量。直到現在,湖北、湖南及周邊一些地方的農村依然有一種傳統,葷菜、米飯類、酒、茶等祭品,不是熱的,甚至不冒熱氣,如果用來祭祀祖先,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古荊楚之地「掛青」習俗
清明掃墓稱為「祭掃」,也就是把墳上的柴草砍掉,然後進 行祭祀。在祭祀的時候,按過去的傳統做法必須帶一塊煮熟「刀頭」肉,「刀頭」就是一塊肉中的一大段,或者一小段,也可以是一整塊肉。這種「刀頭」肉,在祭掃之前,一般都在家中煮熟,然後用鼎罐、鍋子之類的餐具,連肉和湯一起裝了,帶到墳頭上去。其間必須要保持是熱的,如果冷了就必須重新加熱,否則,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也就是因為有這種講究,如果家裡的祖墳太多,為了保證從家裡帶到墳頭上的肉是熱的,有的人家寧可提前一兩天,將墳頭上的柴草砍掉後,擇日到墳頭祭祀。也就是說,清明掃墓可以把砍青和祭祖分開進行。
由於在歷史上,古荊楚之地的寒食禁菸火習俗保持得比較久,而寒食禁火,不只是野外禁火,在家裡也不能生火。這樣一來,如果在寒食禁火期間上墳祭掃,當然也就不能把祭品加熱,也就無法到墳頭祭祀祖先。雖然,寒食節禁菸火的習俗,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全國各地都自行消亡了,但寒食不能祭掃的習俗,在一些地方一代代傳承下來。直到現在,一些農村,依然還有這種說法,一些人依然遵守這種規矩。這裡要說明一下,除了古荊楚地區外,南方其他地方,也包括北方少數地方,也有類似的歷史原因,形成了寒食節不能上墳祭掃的習俗。
北方地區寒食禁火習俗,早在東漢末年,由官府下令強制解除。這些地方早就沒有了禁火習俗,寒食清明也就相差一到兩天,兩節合二為一,哪天祭掃都是一樣。
文明祭掃
讓人更覺得有趣的是我國還有一些地方,寒食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而清明節這天則不可掃墓。這就是民俗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人們生活的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出現了變異,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種很正常現象。正因為如此,才使我國各地,保存了豐富多彩的地方傳統民俗,即便是現在,一些地方民俗依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4、結束語春季是萬物復甦,草長鶯飛的季節,但是,經過一個冬季枯草和枯葉還沒有腐爛,一旦碰到天乾物燥的晴天,一個火星落這些枯草枯葉之中,就會引發火災,因此,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在發展,時代在更迭,但這種自然現象都沒有變化,春季始終是山火發生最多的季節。
早在周朝時期,人們就認識到火災對人們的危害性,尤其是對農村的危害性。那時農村房屋大多以茅草蓋屋頂為主。山野田原之火的發生會危及農村的住房,同樣,農村的住房的火災也會點燃山野田原之火,給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因此,那時就開始實行禁火一個月,既然禁火,不能生火做飯,就只能吃冷食,寒食。其目的就是防範火災,既而形成了一種習俗,也因此附會了一些歷史傳奇故事。
文明祭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春季一律不讓生火,甚至連家中也不能生火煮飯吃熱食。這樣的習俗與社會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這種習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是情理之中的事。
現在,清明祭掃提倡文明祭掃,防範山火災害,保護生態環境,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