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進(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徵程)
2023-06-20 12:35:05
新華社西寧3月16日電 題:在那遙遠的地方 中華民族挺起脊梁——原子城傳奇
新華社記者呂雪莉、劉江
青海金銀灘,國營221廠,中國原子城。
這裡是強國之夢開始的地方,這裡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半個多世紀前,無數頂尖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幹部職工、部隊指戰員,在這裡頭頂藍天,腳踏荒原,開啟了我國核武器研製的傳奇之路。
昔日守衛森嚴的軍事禁地,早已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青海的旅遊勝地。但使命與光榮從未遠去,「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攀高峰」的「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這是2020年7月30日拍攝的金銀灘草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隱姓埋名 共赴神秘禁區
具有象徵意義的「596」之路旁,一位短髮的年輕妻子正要將信投入郵箱,她神情專注,飽含深情。
離她不遠處,一個男人倚牆專心讀著一封信……
在原子城紀念園裡的這座雕塑,生動再現了那個火熱年代中,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
一對新婚燕爾的夫妻,分別接受任務各自奔赴「那遙遠的地方」。從此鴻雁傳書、互訴衷腸。
原以為各自天涯。在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慶功會上,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對方:原來兩人工作的地方,只不過隔了一堵牆。
原來,他們寄出的信件會發到北京,再寄回來……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誰,難以說清,因為類似的事情當時很多。」面對記者的疑問,青海原子城紀念館接待中心主任王致玲這樣回答。
這是3月5日拍攝的原子城紀念園內名為「郵箱」的雕塑。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這是3月10日在原子城紀念園拍攝的「596」之路旁的雕塑。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銀灘草原,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國營221廠舊址。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均誕生於此,故這裡被譽為中國原子城。
1958年,面對西方核壟斷、核訛詐的威脅,黨中央決定在這裡建立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對外稱「國營221廠」「青海礦區」。
這是3月10日在原子城紀念園拍攝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紀念碑。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廣大科技工作者聞令而動,告別親人,奔赴高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草原大會戰。
世界知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1961年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歸國。為參加核武器研究,他改名王京。
從此,他隱姓埋名17年。
「王淦昌到哪去了?」每當有人這樣問時,他的妻子總是說「到郵箱裡去了」,因為她也只知道王淦昌的通信地址和信箱代號。
……
為了國家之榮光!這是參加核試驗科學家的共同心聲,他們不畏強權、艱苦奮鬥、奮發圖強、團結拼搏,守護了共和國的和平與安寧。
以身許國 共圓強國夢
空曠的原野上,兩排鋼筋混凝土立柱,矗立在長滿鏽跡的鐵軌旁,斑駁而滄桑,無聲地訴說著過去的輝煌。
這裡,被稱為「上星站」,是221廠最核心的廠區之一。
「可以說,這裡是我國強國之夢開始的地方。」「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專職教師馬曉燕說。
當年,這個草原深處的小小站臺,先後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以及多種型號的核產品,運往核試驗場和它所裝配的部隊。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上空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它向世界莊嚴宣告:站起來的中華民族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
1967年6月,由221廠承擔研製的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221廠的建設者們「三頂帳篷」起家,先生產後生活,合力攻堅,艱苦創業,用智慧和生命圓了中國人民的核武器之夢,換來了共和國的尊嚴和強大,也換來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寧。
3月10日,一名遊客在原子城「上星站」廠區遊覽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3月10日,遊客楚殿珺在「上星站」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聳立在西海鎮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紀念碑,銘記著他們的豐功偉績。
郭永懷,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1968年12月,他從飛彈試驗基地返京途中遭遇空難。危急時刻,他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擁抱,保護著夾在胸前裝有絕密數據資料的公文包,遇難時年僅59歲。
86歲的劉兆民老人,是原221廠的退休職工。
他早年大學畢業後就從事原子彈研究。1963年初他來到金銀灘,在二分廠研製炸藥,直到退役。
「那時條件非常艱苦,住過帳篷、幹打壘。但是能參與國家的尖端科研工作,我非常自豪。」
沒有當年原子彈、氫彈的成功,就沒有今天強大的中國。回首那些火熱的歲月,86歲的老人無怨無悔,激情滿懷,「如果現在需要,我還能幹。」
以身許國!無數科技工作者抱著振興中華的理想,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在這片神秘禁區,奉獻與堅守了一生。
在青海西寧家中的原221廠退休職工劉兆民老人(2019年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3月11日,「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新一期培訓班開班。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化劍為犁,為了和平與安寧
遵循和平時期「化劍為犁」的思想,1987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文撤銷221廠。
1995年5月16日,新華社向全世界播發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已完成歷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
這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退役的核工業研製基地。曾經的神秘禁區,成為海北州州府新址——西海鎮,逐漸向世人開放。
在地圖上一度消失的金銀灘,伴隨著西部歌王王洛賓那首膾炙人口的情歌《在那遙遠的地方》,迎來了四海賓客。
金銀灘草原重歸寧靜,牛羊遍地,牧歌悠揚。金銀灘草原的牧民們迎來了富裕祥和的新生活。
如今,行走在西海鎮,不時會邂逅當年221廠的遺蹟,隨處可見的雕塑、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園,當年的圖書館、電影院、將軍樓。
遍布草原的廠房、車間靜靜矗立,當年的標語仍清晰可見。
豐碑無言。代表「圓夢」的紀念碑圓球下方,棕紅色的盾牌上,鐫刻著9顆圓釘和展翅飛翔的和平鴿。
它讓世人銘記:中國人研製原子彈,並非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
3月5日,犛牛在青海金銀灘草原上吃草。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 攝
逐夢新徵程,「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從事水利工作的楚殿珺師傅站在「上星站」鐵軌旁,望著蒼茫的草原,久久佇立。
8年來,只要有空,他都會來這裡看看。這次,他帶著兩個年輕同事來,讓他們也感受老一輩創業的艱辛。
「這是中國人民挺起脊梁的地方,雖然那段時光已成為歷史,但是不能忘了老一輩的艱辛付出,要繼承和發揚他們艱苦創業、為國爭光的精神。」
總有一種精神,激勵我們前行。
「這裡鑄就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挖掘好、傳承好這些精神財富,是我們的使命。」「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副院長周廣靜說。
此前,周廣靜在原子城紀念館工作了17年。紀念館建館18年來,已經有300萬聽眾聆聽了「兩彈一星」精神的宣講。
目前,以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主線,以原221廠舊址為載體,學院已開發出原子城紀念碑、一分廠、二分廠、上星站等十多處現場教學點。
「政治上得錘鍊,思想上受洗禮,精神上得激勵,使命上得強化。」「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張海旺說,2020年,學院培訓各類參訓人員3000餘人次。
「之前並不太了解原子城的歷史,深入學習才體會到輝煌背後的付出與艱辛。每次看資料,都心潮澎湃。」
來自雲南的「95後」女孩孫曉曉,去年通過考試來到「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成為一名專職教師。
她說,每個分廠,都有犧牲,都有奉獻。「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始終衝在危險的最前沿,是因為他們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熱愛。」
二分廠發生過爆炸事故,4位年輕的技術工人當場犧牲。由於事故太慘烈,只能把他們的骨灰平均分成四份寄回家中。後來,一個年輕逝者的父親又將兒子的那份骨灰送回了基地。
「他說,兒子是為國捐軀,他要讓兒子的英魂陪伴自己未竟的事業……」
講著講著,孫曉曉熱淚盈眶。
3月10日,孫曉曉(前排左一)為遊客講解二分廠歷史。新華社記者 張曼怡 攝
說,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國家者,我們的國家;天下者,我們的天下。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向英雄學習,景仰英雄,讓他們的精神照亮我們逐夢的徵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孫曉曉激動的聲音裡,滿是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