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旅遊故事(上海歷史文化名人)
2023-06-20 15:28:52 2
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自稱清懶居士,松江府華亭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其人博覽群書,著述頗豐,作品風格鮮明,被廣為傳頌。
陳繼儒生性灑脫、不拘禮法,一生淡泊名利。早年為諸生,後因科舉不第,感嘆「生序如流,功名何物」,決棄仕途,乃「取儒衣冠焚棄之」,棄絕科舉,隱居東佘山,靜讀茅屋涵養心境,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但與此同時,陳繼儒友遍天下且憂國憂民,可謂「翩然一隻雲中鶴,飛來飛去宰相衙」,書寫了雖為隱士卻非「等閒人」的精彩人生故事。
隱山林,名在外——
陳繼儒所處的年代,朝廷上下派系間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權力之爭與利益之奪,讓陳繼儒避而遠之、歸隱山林、修身養性。
據史書及相關作品記載,陳繼儒隱居山林,聽泉試茶、讀書品畫、採藥戲魚,感受生活的寧靜,感應天然之正氣,盡享「湖上扁舟酒一瓢,蘆花影裡衣雲遙」之意境,又可以「手持斑竹鋤頭,睡起刪花理草」,在山居閒適中體味世俗生活。
陳繼儒雖幽居山林,卻並非與世隔絕,更不是隱於人跡的「山人」。他不是只讀「聖賢之書」、不聞「窗外之事」,而常憂「國事之似定而實搖,言路之似通而實塞」。面對蘇松地區的水災,陳繼儒上書大學士,請求朝廷緊急應對,以穩時局。
但總體上,陳繼儒無官俸之收入,又不善於農耕,過得甚是清貧。正如他自己所言:「古隱者多躬耕,餘筋骨薄,一不能;多弋釣,餘禁殺,二不能;多有二頃田、八百桑,餘貧瘠,三不能;多酌水帶索,餘不耐苦飢,四不能。乃可能者,唯嘿處淡飯著述而已。」
為解決生計問題,陳繼儒曾嘗試在歸隱處設館講學,生活逐漸得到改善。由於陳繼儒才華過人,雖身居山林卻聲名遠播,徵請詩文者接連不斷,登山拜訪之人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權貴之人。
史書記載,陳繼儒與當地官員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積極參與地方事務。他的一些真知灼見,為世人所傳頌。比如,他在《安得長者言》中說,治國家有二言:忙時閒做,閒時忙做,「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興趣廣,著述豐——
陳繼儒雖為隱士,但絕非等閒之人,而是晚明社會文化界的一塊「招牌」。他興趣廣泛、筆耕不輟,在著書、繪畫、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例如,陳繼儒是「松江畫派」的奠基人之一,畫風自然閒適、意態空靈、清雅平淡,於自然之中見神奇。他以墨梅、松竹和山水見長,傳世作品有《梅竹雙清圖》《霧村圖》《江村雲樹》《梅花圖》《瀟湘煙雨圖》《秋水垂釣圖》等。
在書法風格上,陳繼儒師法蘇軾、米芾和黃庭堅等人,變中求通,集眾人之長,自成一格,講究「肥瘦適均」「神意俱全」以及「援書入畫」。他的書法作品深得人們喜愛,甚至出現了「得其片紙隻字,如獲百兩」的情況。
此外,陳繼儒還編寫筆記,內容涉及掌故和譜錄等,並撰寫史書,編修《松江府志》。
《小窗幽記》作為陳繼儒的代表作,是一本富含哲理的清言小品文集。全書共分十二卷,每卷獨立成篇,分別題名為「醒、情、峭、靈、素、景、韻、奇、綺、豪、法、倩」,脈絡清晰,主題鮮明,「洩天地之秘笈,擷經史之菁華」,以哲人式超脫詮釋處世之睿智,視物之冷雋,促人之警醒,卻又不失生活情趣。
對今人而言,面對世事困擾,《小窗幽記》仍不失為一劑心靈慰藉之良方。
廣交友,傾神遊——
陳繼儒交友甚廣,交友對象主要有士人、僧侶、隱士和商人等。他處世圓通,沒有狂姿傲態,沒有嫌貧愛富之意,也沒有被世俗觀念所左右,強調「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在朋友們眼中,陳繼儒性情隨和,談笑間顯人格魅力,舉止處展處世高明。他既懂得「著述家切弗批駁先賢,但當拈己之是,不必證人之非」,更明白「留三分正經以度生, 留七分痴呆以防死」。
王衡、徐霞客、李日華等,是陳繼儒的家中常客,來往甚密。徐霞客與陳繼儒雖然相識較晚,年齡相差較大,但他們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徐霞客本名為「弘祖」,「霞客」乃陳繼儒後來所送,以稱讚其「志在煙霞」。
在陳繼儒的最初印象中,徐霞客「墨顴雲齒,長六尺,望之如枯通道人,有寢處山澤間儀,而實內腴,多膽骨。與之談,磊落嵯峨,皆奇遊險絕事,其足跡半錯天下矣」。
陳繼儒對徐霞客探險之毅力佩服之至,在生活上也給他提供了許多幫助。比如,為徐霞客探訪雞足山,特寄信雲南名士,希望對方能給予關照。後來,陳繼儒年事已高、極少會客,但面對徐霞客的來訪,總是欣然「復出,挽手入林,飲到深夜」。
棄仕途,憂黎民——
陳繼儒雖未有一官半職,卻「以布衣奔走一世」。他曾寫下《救荒煮粥事宜》《修橋梁道路條》《復陶太守救荒書》等文章,呼籲減輕百姓負擔;針對流寇猖獗,提出應對之策和治理之法。
晚明時期,松江地區水旱災害頻發。陳繼儒通過多種途徑把受災情況反映給地方和朝廷,主張「田主賑災佃戶」。同時,他還慷慨解囊,捐錢施粥。
據史料記載,陳繼儒也曾多次被朝中官員舉薦,其品性和才華也逐漸引起朝廷重視,皇帝還屢召徵用,但都被他婉言謝絕,認為自己「某一介草茅也,師友不多,見聞不確,何敢以草茅意安攘大計」。
總之,陳繼儒一生歸隱,卻隱而不閒。他的閒逸之態並非無所事事,而透露著淡定與從容,體現了對生活的透悟與踐行,可謂文以載道、精於世事,「履脫名利」又體恤民情。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來源:作者:李留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