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是真的還是虛構的(真有小說中描述的那麼厲害嗎)
2023-06-03 00:48:26 2
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和歷代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武廟就是來源於武成王廟的簡稱 。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
那麼,在商周交替之際,真的有姜子牙這樣一位輔佐賢王拯救蒼生的大人物嗎?
人自然是有的,但其人生經歷與我們在《封神演義》中了解到的,則有細微的出入。呂尚,呂是氏,姜則是姓,古代的姓與氏不是同一回事,所以,姜尚稱之為呂尚亦無不可,有人說,呂尚可不是什麼窮困潦倒的糟老頭子,他出身於名門望族,享有世襲的封邑。
這一點,從他能擁有「姓」和「氏」裡便可見端倪,在商朝末期只有貴族有資格享有「姓氏」之稱。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呂尚出身望族,但呂氏的發跡已經是陳年舊事了,傳到他這一輩時早已家道中落。否則,又怎會有「半生寒微」的說法呢?嚴格來說,稱之為「一生寒微,僅在晚年發跡」亦無不可。
畢竟,呂尚「出道」時,已過了古稀之年。這時的他,豈不是一個窮困潦倒的糟老頭子?
從史料中的記載來看,年輕時的呂尚做過屠豬殺狗的生意,開過酒館,後來,又靠著「願者上鉤」的機遇從政。從這裡就能看出,老呂的人生充滿波折,不太如意。至於「馬前潑水」這檔子事未必發生過,正史中只說他老人家「閒居」,不至於潦倒到和老伴離婚的程度。
試想一下,兩人離婚時都已是老頭老太太了,這時再扯什麼呂夫人「始亂終棄」,顯然是不符常情的。所以,說了這麼多,要闡述的就只有一點:呂尚從政,並非生活所迫,而是年代所限,商人地位不高。以老呂的才華都不能幹出名堂,可見,商人的地位有多堪憂。既然商海浮沉多年沒有出路,乾脆從政吧。
關於呂尚的生平,坊間還流傳著一些不同的說法,但多數都不靠譜。其中一個就是老呂曾在殷商任職,當了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後來,因當朝天子無道四處遊說諸侯反商。
這是經不住推敲的,為什麼呢?
那個年代的臣子,歸屬感是比較強的,甭管是其他諸侯還是文王,都沒有在商君無道時帶頭造反(文王是在遭到軟禁死了兒子後才開始致力於推翻殷商),呂尚一個處於宦海底層的小官又有什麼立場遊說諸侯呢?至於呂尚的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老當益壯」這四個字在這位老人家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什麼「封神榜」和「打神鞭」都是小說家杜撰出來的玩意兒,現實中並不存在。
那麼,老呂的政治能力、軍事能力、外交能力如何呢?
首先,說外交能力,呂尚給文王出了不少離間殷商與眾諸侯的主意,例如假裝幫助殷商向其他諸侯收取納貢,暗地裡又籠絡其他諸侯聯合反商。這一切都是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紂王都覺得周國安分守己。呂尚的「套路」,成功地迷惑了敵人,籠絡了盟友。
其次,是政治能力,在史料中我們看不到太多呂尚政策上的細節。我們可以將其代入諸葛亮這個角色,像這樣鞠躬盡瘁的老臣,所施政策應該大同小異。愛民如子、惠民利民、以民為本促進生產增強軍事云云。不過,千萬別將周國的發展之功全部加在呂尚身上,我們還得客觀看待此事。
畢竟,周國是足以讓帝辛忌憚的大諸侯國(一開始就有與天子抗衡的資本)。所以,呂尚所做的一切政治上的決策,都是在「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可別忽略了周國的底蘊。
最後,就是軍事了,由於年代久遠,所以,我們僅從史料中頗具代表性的「牧野之戰」中剖析細節。周國一方總共出動了兵車三百乘,士兵約五萬人。不過,戰場上周國聯軍的總車數達到了四千乘(兵力未知)。可想而知的是,周國聯軍中有大量其他諸侯的兵力。否則,以周國五萬人的兵力,根本不是紂王七十萬(另說十七萬)大軍的對手。
那麼,這場戰爭周國聯軍的主帥是誰呢?
多半是呂尚,但也不排除其他諸侯國軍事人才擔任統帥的可能性。商軍亡於「離心離德」,這是有目共睹的。戰爭的一開始,局勢就呈一邊倒,所以這場必勝的戰爭很難體現出呂尚的全部軍事能力。不過,能統籌、協調好這麼多諸侯國軍隊組成的聯軍,這樣的軍事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小將可比的。
總而言之,呂尚就是這樣一位誕生於亂世之中的大才,我們不能低估他的能力,同樣也不能高估。畢竟,活躍於改朝換代之際的弄潮兒,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資料: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帝王世紀》、《呂氏春秋·首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