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遙人物簡介(路遙的成名全靠它)
2023-06-03 00:54:13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看路遙的《人生》。
《人生》巧珍
路遙《人生》大獲成功《人生》是路遙1981年寫成的,第一次發表在1982年第三期的《收穫》雜誌上,並獲得了巨大成功。
一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信件都湧向了路遙,路遙一下子就火了。
更有甚者,他們把路遙當成自己的人生導師,問的都是一些關於人生選擇的問題,但是這樣的問題,又有誰能準確地解答呢?
接著《人生》的單行本也於1982年11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
緊跟著,《人生》的影視改編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一年後,電影版的《人生》上映了。
《人生》高加林
電影版《人生》讓路遙火遍神州《人生》的電影是由路遙親自改編,由吳天明導演,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於1984年秋在全國公映。
頓時全國輿論沸騰,這一波《人生》的浪潮,更是把路遙的名氣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當時,電影《人生》火爆的程度,不亞於現在任何一部超級大片,可謂是萬人空巷。
而書中的「高加林」,「巧珍」,「黃亞萍」就成為了那時候年青人最主要的談論對象。
路遙也成了真正的「名人」,所有的該來的,不該來的人全都蜂擁而至。
把路遙弄得是焦頭爛額,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人生》黃亞萍
電影版《人生》連獲大獎《人生》的電影版,到了1985年,獲得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作品獎」;
同年,又在第8屆的《大眾電影》百花獎中獲得了「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
到了1987年更是獲得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文匯報》聯合舉辦的新時期十年電影「最佳故事片獎」,導演吳天明也獲得了「導演榮譽獎」。
我記得有一個名人說過: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事件的推動,但也不能太依賴事件。
在這麼多的榮譽面前,路遙並沒有迷茫,也沒有失去自我。
他反而感到了「高處不勝寒」,面對眾多鄉下親戚的求助,他完全束手無策。
不明事理的人都把他當成了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但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只是一個文字工作者而已。
《人生》高加林和巧珍
路遙《人生》後也面臨選擇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路遙深知自己雖然表面風光,但其實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應該怎麼辦呢?
他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就算把他打回去當農民,去田裡勞作,也比現在這樣的狀況強。
路遙甚至真的做好了回老家種一年田的打算,可是後來想想,這又有可能會引發新的話題,這才作罷。
到了這個時候,路遙覺得自己應該反思自己未來的道路了。
是躺在《人生》的功勞簿上,頤養天年,還是開創未來,去寫出一部更高更強更遠的作品?
路遙最終的選擇,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
《人生》高加林和黃亞萍
影響路遙一生的選擇在人生的扉頁上,引用的是柳青《創業史》中的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是啊,人生的岔路口最重要的岔路口不多,往往你走錯一步,就會影響你人生的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
而路遙在《人生》獲得空前成功,榮譽撲面而來之後的,這一次選擇就至關重要。
《人生》中高加林在橋頭與巧珍攤牌,選擇了黃亞萍,最終影響了他的一生。
現實中路遙在這時,選擇了去攀登更高的山峰,最終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高加林永遠失去了最可愛的巧珍;
而路遙卻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平凡的世界》。
《人生》高加林和巧珍
《人生》沒有對錯高加林其實同路遙一樣,都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而做出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其實並沒有對錯之分。
但是為什麼高加林和路遙同時選擇了追求向上之後,最後的結局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原因就在於高加林脫離了生他養他的土地,他就像一株失去了根的向日葵一樣,表面風光,但是不久就會枯萎;
而路遙卻一直沒有脫離土地,反而是更深地紮根土地,更深沉地熱愛土地,不然他也不能寫出《人生》,寫出《平凡的世界》。
如果你喜歡路遙,想更多的了解《人生》,了解那個時代的電影,可以去看看84版的《人生》。
看完之後,你就會更能體會那個年代。
《人生》高加林和黃亞萍
早晨從下午開始,帶你一起讀路遙《人生》。喜歡請點讚,加關注,感謝你的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