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源自哪裡(從倭人到)
2023-06-02 08:35:16 2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有倭人使節自稱大夫,代表自己的「王」,來到漢都洛陽向光武帝劉秀奉貢朝賀,因此獲賜了印綬。
金印
這顆「漢委奴國王(漢倭奴國王)」金印於江戶時代的天明四年(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福岡地區的志賀島出土。其同《後漢書》的記載相互印證之下,證明了「奴國」的存在。
印文
位於北九州的奴國,不再像《漢書·地理志》中所記載的那(倭人的)百餘國一般,滿足於同朝鮮半島北部的漢朝地方政府——樂浪郡官署的交往。而決定直接同漢朝中央政府往來,尋求納入漢帝國的朝貢冊封體系,藉助漢朝的承認,以強化自身的內外聲望。
有派遣使者跋涉數千裡將這個想法實現的實力,同時又能夠在東漢朝廷中得到地區地位上的認可。奴國便絕不會只是一個部落,它至少會是由若干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且至少是地區強權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話)。
然而部落聯盟畢竟還不算一個國家,奴國國王這個「王」實際來看亦有些名不副實。在如今被認為是歷史上奴國的中心——福岡縣春日市的須玖地區,儘管存在著各種等級的墓制、陪葬品的差別,但不論貧富貴賤,死者還是葬在同一片公共墓地之中的。即便是採用了特殊墓制,以大量珍貴物品陪葬的「王」也不例外。這說明當時部落首長的地位再特殊,本質上還是部落共同體中的一員,而不是已經脫離了共同體的,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倭寇」並非單純指日本海盜,而是泛指以日本沿海的一些島嶼為主要根據地的,成分複雜、來源不一的海盜兼海商集團一樣——最初所謂的「倭人」可能也不是單純指日本列島上的居民,而是泛指大陸東方的外海上,各色與農耕民族不同的、以大海為生的島民。從泛指東方島民,到專指日本列島居民,這恐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演變過程。而從「倭人」的概念衍生出「倭國」的概念,這恐怕就更不單只是「時間的功勞」了。
隨著部落聯盟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鬥爭日益激烈,日本列島的政治生態愈發得到了進化。不斷的兼併戰爭,造就了一個個比前期部落聯盟更為強大的,具有早期國家雛形的後期部落聯盟。在此期間,如同中國的春秋五霸一般,日本想必也曾有過不止一位盟主,試圖將日本列島諸部落聯盟整合起來,打造成一個部落聯盟的聯合體——即對於中國等外國而言的「倭國」。
到了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時隔半個世紀後,倭人再度來到漢都洛陽朝貢。倭國似乎終於要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了。
這次是倭國王帥升向安帝劉祜獻上了生口160人,並請求安帝的接見。
漢廷同意與否,以及帥升是否得到冊封、賜物,史無所載。然而這條記錄除了讓帥升成為最早一位青史留名的日本人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意義——不論帥升的「倭國」所轄範圍到底多大,具體又是由多少個部落聯盟所組成的——至少此時日本列島內的諸部落聯盟,就已經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初步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