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小武松是誰(肖春林水滸傳中)
2023-06-02 13:37:01 3
大蟲在《水滸傳》中有三種含義:①老虎的別稱②江湖好漢的又稱③大潑皮(惡人)的又稱。
《水滸傳》中一共出現了七隻老虎,一隻假虎,六隻真虎。《水滸傳》第一回宋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往龍虎山宣張天師來東京祈禳瘟疫,那張天師要試驗這洪太尉的志誠心,便要求洪太尉獨自步行上山禮拜,自己又在半山腰變出一隻老虎:
只見山凹裡起一陣風。風過處,向那松樹背後,奔雷也似吼了一聲,撲地跳出一個吊睛白額錦毛大蟲來,洪太尉吃了一驚,叫聲:「阿呀!」撲地望後便倒。偷眼看那大蟲時,但見: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鉤十八隻。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狍皆斂跡。那大蟲望著洪太尉,左盤右旋,咆哮了一回,託地望後山坡下跳了去。洪太尉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鬥敗公雞,口裡連聲叫苦。
這隻老虎既然是假的,自然也就無所謂結局。但人和虎的表現,卻讓我們明白,人之所以對虎仇恨,源於內心深處對虎的強大和兇猛的恐懼。
六隻真虎的結局無一例外的是非正常死亡,且無一例外地死於人類之手。
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武松打虎。武松在景陽岡狂飲十八碗「三碗不過岡」後,不聽酒家勸阻,執意過岡。武松乘著酒興,來到敗落的山神廟,見這廟門上貼著一張印信榜文。上面寫道:
陽穀縣示,為景陽岡上,新有一隻大蟲,傷害人命。現今杖限各鄉裡正並獵戶人等行捕,未獲。如有過往客商人等,可於巳、午、未三個時辰,結伴過岡;其餘時分及單身客人,不許過岡,恐被傷害性命。各宜知悉。
武松因怕酒家恥笑不是好漢,硬著頭皮一步步上那岡子來。真箇遇見一隻吊睛白額大蟲,演繹一場精彩的人虎鬥。有一篇古風單道景陽岡武松打虎:
景陽岡頭風正狂,萬裡陰雲霾日光。觸目晚霞掛林藪,侵人冷霧彌穹蒼。忽聞一聲霹靂響,山腰飛出獸中王。昂頭踴躍逞牙爪,麋鹿之屬皆奔忙。清河壯士酒未醒,岡頭獨坐忙相迎。上下尋人虎饑渴,一掀一撲何猙獰!虎來撲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巖傾。臂腕落時墜飛炮,爪牙爬處成泥坑。拳頭腳尖如雨點,淋漓兩手猩紅染。腥風血雨滿松林,散亂毛須墜山奄。近看千鈞勢有餘,遠觀八面威風斂。身橫野草錦斑銷,緊閉雙睛光不閃。
老虎拿人,只憑蠻力,一撲、一掀、一剪,毫無技巧可言;武松打虎,憑藉哨棒、閃跳、拳腳、武藝,但令人迴腸盪氣的還是武松不亞於老虎的勇猛和蠻力。一個人若在力量上勝過老虎,必被認作蓋世英雄。
李逵殺了四隻老虎,卻並不很為後世人稱道,哪怕當時回梁山李逵訴說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因此殺了四虎,又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都是大笑。原因是李逵能夠殺虎實在是有太多運氣的成分。且看:李逵將手中樸刀挺起,先搠死兩個小虎。李逵卻鑽入那大蟲洞內,伏在裡面,放下樸刀,跨邊掣出腰刀。那母大蟲到洞口,先把尾去窩裡一剪,便把後半截身軀坐將入去。李逵把刀朝母大蟲尾底下,盡平生氣力,捨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蟲糞門,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裡去了。那母大蟲吼了一聲,帶著刀,跳過澗邊,直搶下山石巖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趕,只見就樹邊捲起一陣狂風,吹得敗葉樹木如雨一般打將下來,星月光輝之下,大吼了一聲,忽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額虎來,望李逵勢猛一撲。李逵不慌不忙,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蟲頷下。那大蟲不曾再掀再剪:一者護那疼痛,二者傷著他那氣管。那大蟲退不夠五七步,只聽得響一聲,如倒半壁山,登時間死在巖下。
武松打虎,是因為那大蟲又飢又渴,要吃武松;李逵殺虎,是因為四隻老虎吃了他娘,因此人與虎就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據說虎是不會隨意去攻擊人類的,人畏虎,虎也畏人。老虎傷人,要麼是因為食物鏈斷掉,要麼是因為被人逼得無路可走。武松打虎前,陽穀縣早已「杖限各鄉裡正並獵戶人等行捕,未獲」;武松打虎後,遇到兩個扮成大蟲的獵戶,各拿著一條五股叉,和十數個鄉夫放了窩弓藥箭埋伏著等老虎。眾人看見那大蟲做一堆兒死在那裡,大喜,都哄將來,先把死大蟲抬在前面,將一乘兜轎,抬了武松,掛著花紅緞匹,迎到陽穀縣裡來。李逵殺死四隻老虎後,走過嶺來,也見到五七個獵戶都在那裡收窩弓弩箭,告知李逵「為這兩個畜生,不知都吃了幾頓棍棒。」眾獵戶見了殺死四個大蟲,盡皆歡喜,便把索子抓縛起來,眾人扛抬下嶺,就邀李逵同去請賞,一面先使人報知裡正上戶,都來迎接著,抬到一個大戶人家,喚做曹太公莊上。
因此,不管老虎傷不傷人,老虎是一定要死的。解珍、解寶射虎就有典型的預謀性。
登州城外有一座山,山上多有豺狼虎豹,出來傷人,因此登州知府拘集獵戶,當廳委了杖限文書,捉捕登州山上大蟲。又仰山前山后里正之家,也要捕虎文狀,限外不行解官,痛責枷號不恕。且說登州山下有一家獵戶,兄弟兩個,哥哥喚做解珍,兄弟喚做解寶……那弟兄兩個當官受了甘限文書,回到家中,整頓窩弓藥箭,弩子钂叉,穿了豹皮褲,虎皮套體,拿了鐵叉,兩個徑奔登州山上,下了窩弓,去樹上等到第三日夜,伏至四更時分,忽聽得窩弓發響。兩個跳將起來,拿了鋼叉,四下裡看時,只見一個大蟲中了藥箭,在那地上滾。兩個拈著鋼叉向前來,那大蟲見了人來,帶著箭便走。兩個追將向前去,不到半山裡時,藥力透來,那大蟲當不住,吼了一聲,骨碌碌滾將下山去了。
這隻老虎並未傷人,解家兄弟是為免吃官府限棒而伏擊它。只要山上出現老虎,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都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因為老虎輕易不下山,人卻要經常上山。人與虎自在地球出現,就一直處於對自然資源的爭奪之中,人有智慧,虎又不肯馴服於人類成為家畜,於是人虎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人類對老虎並不厭惡,只有尊敬,反倒希望能龍騰虎躍、虎虎生風、龍行虎步、龍驤虎步、虎頭虎腦、如虎添翼、猛虎下山。皇帝給的調兵憑證叫虎符,猛將叫虎將,精銳之師叫虎賁,太尉商議軍機大事處叫白虎節堂,山寨大王的交椅上要鋪一張虎皮,江湖好漢連綽號都要起一個虎名。且看:插翅虎雷橫、跳澗虎陳達、錦毛虎燕順、花項虎龔旺、中箭虎丁得孫、矮腳虎王英、母大蟲顧大嫂、病大蟲薛永、青眼虎李雲、笑面虎朱富。
這些虎名,大多是別人所稱,並非自己要起個虎名嚇唬別人。這些大蟲,有官、有匪、有民,人們用虎來稱他們,多半是稱讚他們豪傑。《水滸傳》這麼稱好漢∶梁山泊內,添幾個弄風白額大蟲;水滸寨中,輳幾支跳澗金晴猛獸。(《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衝雪夜上梁山》)好漢們也這麼自稱:朱貴向前,引李雲、朱富都相見了。李逵拜了宋江,給還了兩把板斧,訴說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因此殺了四虎。又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大笑。晁、宋二人笑道:「被你殺了四個猛虎,今日山寨裡又添得兩個活虎,正宜作慶。」(《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人終究比虎要厲害,鬥得過虎的人未必就鬥得過更厲害的小人。武松打得了老虎,卻被西門慶和張都監害得只能出家做行者,還要落草為寇;李逵殺得了老虎,卻被曹太公用計灌醉捉拿;解珍、解寶射得了老虎,卻被毛人仲搶了功勞、誣進大牢,正是:捉虎翻成縱虎災,虎官虎吏枉安排。全憑鐵叫通關節,始得牢城鐵甕開。
傳說孔子有一次向老子問禮。老子沒有正面回答,張開嘴給孔子師徒看牙齒——七零八落。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頭給孔子師徒看——伸展自如。孔子和顏回便恍然大悟:牙齒雖硬,但上下碰磨久了,難免殘缺不全;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完整無缺。
所謂剛則易折,英雄氣短,瓦罐不離井上破,強人必在鏑前亡,老虎也好,像老虎一樣的好漢也好,都難以老死於床榻之上。且不說未被保護的老虎基本死於人手中的武器,《水滸傳》中被稱為虎的好漢哪個不是寧死不屈、死於非命?
虎有人複雜麼?虎有善惡之分麼?若有,全是人在排。好漢被稱為老虎,惡漢被稱為大蟲,今天的大貪官也被稱為老虎,性格彪悍的女子則被稱為「母老虎」。
小霸王周通也被施耐庵稱做過大蟲:纓槍對對,圍遮定吃人心肝的小魔王;梢棒雙雙,簇捧著不養爹娘的真太歲。夜間羅剎去迎親,山上大蟲來下馬。(《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有名的破落戶潑皮牛二更是被市民們稱作沒毛大蟲。且說楊志被高太尉剝光錢財,無奈要上街賣掉家傳寶刀,
立未久,只見兩邊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內去躲,口裡說道:「快躲了,大蟲來也!」楊志道:「好作怪!這等一片錦城池,卻那得大蟲來!」當下立住腳看時,只見遠遠地黑凜凜一大漢,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將來。楊志看那人時,形貌生得粗陋。但見:面目依稀似鬼,身材仿佛如人。枒杈怪樹,變為胳瘩形骸;臭穢枯樁,化作腌臢魍魎。渾身遍體,都生滲滲瀨瀨沙魚皮;夾腦連頭,盡長拳拳彎彎卷螺發。胸前一片緊頑皮,額上三條強拗皺。原來這人是京師有名的破落戶潑皮,叫做沒毛大蟲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行兇、撞鬧。連為幾頭官司,開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滿城人見那廝來都躲了。
牛二看到楊志,拿出撒潑、蠻纏、強奪的手段要搶那口寶刀,一面揮起右手一拳打來,楊志霍地躲過,拿著刀搶入來,一時性起,望牛二顙根上搠個著,撲地倒了。楊志趕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連搠了兩刀,血流滿地,死在地上。
此等惡漢的橫死自然像當初鎮關西被魯達三拳打死一樣令人痛快。他們的禍害遠遠超過老虎,但官府也好,百姓也好,為什麼就不肯置之死地而後快?
中國的古人有一個觀點,認為一切動物都是「蟲」。漢代的禮學家戴德認為:「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胸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園》)獸為毛蟲,禽為羽蟲,龜為介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
莊周變成了蝴蝶,梁祝也變成了蝴蝶,格裡高爾·薩姆沙變成了大甲蟲。
或許,不管大小,我們真的都是蟲,只不過群體目前是自然資源爭奪戰中的勝利者而已。
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
作者簡介
肖春林,湖南省嶽陽市臨湘市第六中學語文教師。湖南作家協會教師作家分會會員。
來 源 | 水先生的語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