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語言變革中的中西變化(清末民初漢語中的)
2023-05-30 06:23:47 2
□ 張政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進程中最為特殊的一段時期,當時的中華大地正在經歷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局動蕩,政權更替,社會變革,文化重塑。語言和社會是一個共變體,隨著社會的劇烈變動,中國社會的主要語言——漢語也迅速發生了變化。尤為明顯的是,本時期漢語中出現了大量「一義多形」的詞彙現象。
所謂「一義多形」,即一種意義對應多種語言形式,如「斑點/班點、淨土/乾淨土、苟延殘喘/殘喘苟延」,每組詞彙雖然形體結構不同,但指向共同的意義,在語言交際中可以互換。「一義多形」實質上是清末民初漢語處於過渡和無序性狀態的直接反映,即規範化的民族共同語尚未最終形成,標準化的語言形式還未完全定型。這一時期「一義多形」現象的表現方式多元而複雜,歸納來說,主要體現在語素顛倒、語素替換、語素羨餘、語素重置四個方面。
語素顛倒。與印歐語系不同,漢語的很多語素活動能力較強,位置靈活多變。相同的語素在構詞時,位置可以顛倒而意義基本相同,從而造成「一義多形」。從語言的層級單位看,可以是詞語構詞語素位置的顛倒,如「東亞/亞東、昨日/日昨、倚仗/仗倚、應酬/酬應、介紹/紹介、人民/民人」等;也可以是成語構詞語素位置的顛倒,如「海枯石爛/石爛海枯、飛黃騰達/騰達飛黃、張冠李戴/李戴張冠、馬到成功/功成馬到、蛛絲馬跡/馬跡蛛絲、夫唱婦隨/婦隨夫唱」等。
語素替換。用某個語素替換原詞中的已有語素以創造新詞,而新詞與原詞之間在意義上並無差別,從而帶來「一義多形」。從新舊語素的關係看,可以是同近義語素的替換,新舊語素在語義上構成同義、近義關係,如「打仗/打戰、祖傳/祖遺、守財奴/守錢奴、虛榮心/虛譽心、蓋世無雙/蓋世無兩、別出心裁/獨出心裁」等;可以是同諧音語素的替換,新舊語素在語音上構成同音、諧音關係,如「翻譯/繙譯、倡議/唱議、莫斯科/墨斯科、叫花子/叫化子、惱羞成怒/老羞成怒、齊心協力/齊心竭力」等;也可以是任意語素的替換,新舊語素在形音義方面不存在任何聯繫,如「說謊/造謊、蠱惑/搖惑、在劫難逃/在數難逃、心花怒放/心花開放、得心應手/隨心應手、千鈞一髮/千鈞一線」等。
語素羨餘。羨餘是指在原有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通過增添語素的手段構制新詞。新增添的語素稱為羨餘語素,它的出現並不改變詞彙意義。清末民初時期,羨餘現象普遍存在,羨餘前後的詞彙單位並存於語言系統之中,從而產生「一義多形」。從羨餘語素所處位置看,可以是居首型語素的羨餘,羨餘語素位於羨餘後詞彙的首部,如「宿舍/寄宿舍、輪船/火輪船、戰場/打戰場、舞會/跳舞會、生意人/做生意人、風水先生/看風水先生」等;可以是居中型語素的羨餘,羨餘語素位於羨餘後詞彙的中部,如「火車/火輪車、賭場/賭博場、股票/股分票、地圖/地球圖、飛機/飛行機、銷場/銷貨場」;也可以是居尾型語素的羨餘,羨餘語素位於羨餘後詞彙的尾部,如「小說/小說書、巡警/巡警兵、領事/領事官、小學/小學堂、鴉片/鴉片煙、咖啡/咖啡茶」等。
語素重置。在某一詞彙已產生並得到使用的前提下,根據交際和表達的需要,將其重置為語素全異的另一個詞,但意義不發生變化,重置前後的詞彙單位同時存在、交替使用,從而形成「一義多形」。從語言的來源看,可以是本土語言雅正書面語和俗語口語之間的重置,即將典雅、正統的書面語詞重置為更適應民間群體表達需求的俗語詞、口語詞,如「產婆/收生姥姥、望遠鏡/千裡眼、油絹燈/氣死風、火柴/取燈兒、律師/牽牛人、奉承/燒財神」等;也可以是外來語言音譯詞和意譯詞之間的重置,即將完全音譯的詞彙形式重置為更符合漢民族使用習慣的意譯形式,如「伯理璽天德/總統、德律風/電話、基葛蘭/千克、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康白度/買辦、賽因斯/科學」等。
清末民初漢語中如此之多的「一義多形」,並不是偶然無規律的發生。這一現象的出現,既受語言自身發展規律的影響,又與清末民初的社會發展、文化背景等密切相關,是語言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語言內部因素看,詞彙是一個運動著的整體,永遠處於變化和發展之中。漢語詞彙的發展主要體現為舊詞的消亡和新詞的產生,詞彙的這種新陳代謝,是一個複雜的漸變過程。漢語語素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通過語素的顛倒、替換、羨餘、重置,對語言材料進行重新排列整合,在這個過程中,眾多的新詞得以產生,但短期內語言的自我淨化和自我規範難以完成,因而催生了大量的「一義多形」。
從語言外部因素看,文白演變和語言接觸是「一義多形」的直接推動器。清末民初處於文言向白話轉變的關鍵時期,文白轉型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漢語的語言形式,如「民人、加添、酬應、峻嚴、苦辛」等就是從古代漢語沿用下來的文言詞,它們通過語素顛倒成為「人民、添加、應酬、嚴峻、辛苦」等白話詞,在語言的動態應用中交替並存。近代中日之間語言交流密切,一大批日語詞彙通過翻譯引介輸入到漢語中,如漢語的「舞會」在日語裡被說成「舞踏會」,「飛機」被說成「飛行機」,「無賴」被說成「無賴漢」,受其影響和作用,漢語中也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羨餘現象。
清末民初是漢語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成系統成類聚的「一義多形」的詞彙現象,說明當時的漢語語言系統不僅尚未穩定下來,而且正在發生劇烈變化。這種劇變,即「一義多形」的雜亂無序狀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才演變為一義一形,或以一義一形為主。不可否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最終形成提供了各種必備條件。政治、經濟、文化的空前統一,漢語規範化工作的蓬勃展開,大大推動了漢民族共同語的發展,漢語語言系統逐漸得到了穩定。從這一角度出發,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期定為現代漢語的最後形成時間是比較合理妥當的。
(作者系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