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什麼道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023-05-30 06:50:01 1
公元前342年,魏國大將龐涓帶領10萬大軍進攻韓國。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韓昭侯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君臣不能決斷,只好向軍師孫臏問計。孫臏認為救與不救都很為難,救是替韓國受兵,不救則魏吞韓,養虎為患。不如許韓救援卻暫緩發兵,韓國必定拼死守城,到韓魏俱疲時再發兵救韓。結果韓國把申不害變法拼個精光,馬陵之戰龐涓身死,兩國卻不得不向齊國俯首稱臣。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已經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運用得出神入化,但是近代以來,最懂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莫屬美國。一戰爆發時,美國通過了「中立法案」,不向交戰國雙方出售戰略物資。但是協約國為了戰勝同盟國,英國大量發行國債,花光了數百年積攢下來的黃金儲備。法國則將徵兵年限一再放寬,這讓法蘭西流光了鮮血。
英國人為了拖美國下水,用1000萬美元的佣金,讓摩根財團成為協約國在美國採購軍需品的代理人。在摩根財團的宣傳下,美國人修正了中立法案,因為財富唾手可得,鮮血卻在地球的另一面。協約國大量採購美國的農產品、工業品和軍用物資,對美國經濟有著很大的幫助,不僅銀行家、軍火商賺麻了,連農民也得到了好處。
美國從一戰前的債務國搖身一變成了債權國,他們希望德國儘快戰敗,德國支付的賠款將以英法還債的方式進入美國人的口袋。但是1916年,在歐洲戰場上佔據優勢的德國竟然提出停戰,這足以讓美國人跌進地獄。此時美國人為協約國提供了約100億美元的物資,如果停戰,德國沒有戰敗自然不會支付賠款,而英法已經無力償還貸款了,美國人一合計戰爭必須繼續,且協約國必須打贏。
1917年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蘇俄退出了戰爭,德國通過《布列斯特合約》獲得了巨大的好處,同時東線戰場上的德軍投入西線,戰場形勢對協約國非常不利。在英法聯軍即將戰敗,100億美元面臨無人償還,美國不得不直接參戰,幫助協約國擊敗德國。美國以每月30萬兵力的速度參加歐洲戰場,再次改變了戰場形勢,德國最終不得不承認戰敗。
美國在一戰中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運用得出神入化,二戰則更加登峰造極。美國人喜歡發戰爭財,二戰時美國也宣布「中立」,日本在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後,美國對日本的出口卻持續增加,沒有美國的物資支持,日本根本堅持不了幾個月。但美國卻贏麻了,歐洲各國還在為經濟危機後的發展舉步維艱時,美國已經靠著發戰爭財實現了經濟繁榮。
歐洲戰場亦是如此,1941年德國施行「巴巴羅薩計劃」,大舉入侵蘇聯,美國採取了同孫臏一樣的策略。美國表示願意向蘇聯提供武器裝備的援助,並且很快開闢歐洲戰場,緩解蘇聯的軍事壓力。蘇聯紅軍浴血奮戰、拼死抵抗,史達林極力催促盟軍儘快開闢第二戰場,而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到1944年才實行,蘇聯已經單獨抵抗德軍長達三年。美國也有意借希特勒的手削弱蘇聯,從後來蘇聯的發展來看效果還十分明顯。
從兩次世界大戰來看,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其實都讓美國實現了。因為美國遠離歐洲是非之地,又在獨立之後就開展工業化,對世界各國均形成了降維打擊。在美洲,美國沒有天敵,加拿大和墨西哥都不會找美國的麻煩。而德國、日本等國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直接進攻美國本土,導致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一家獨大,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太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了,在其他國家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已經悄無聲息地賺得盆滿缽滿,再找到最佳時機參戰,是美國得以笑到最後的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