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認為治學的人應該注意哪些(曾子針對君子的道德修養提了哪些要求)
2023-05-30 07:06:16 1
曾子針對君子的道德修養提了哪些要求?
《論語》感悟(一五七)
文/王營
原文:8.4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譯文:8.4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候,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重視的道德有三個方面:注重容貌,這樣可以避免粗暴和傲慢;端正自己的態度,這樣就接近於誠信;注意談吐,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那些祭祀的事情,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感悟:孟敬子,姓仲孫,名捷,魯國的大夫。曾子病情十分嚴重,有一天孟敬子去探望他,大概這位魯國大夫想就「籩豆之事」順便請教一下曾子,曾子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先引用「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表明自己下面要說的話態度是誠懇的,希望能引起孟敬子的注意,接著他非常嚴肅地闡明了君子所應重視的三個方面的道德修養。
第一方面是「動容貌」,即注重儀表、風度。要求君子的一舉手、一投足,包括著裝、站姿、坐姿等一切表現於外的行為,都要符合禮的要求,表現出君子的風範。這些行為不是故意裝出來的,而是君子內在高雅氣質的自然流露。長期堅持這樣做,君子就可以贏得眾人的尊重,從而避免態度粗暴和傲慢。
在政府部門、學校等單位的一層樓大廳裡,經常會看到迎面樹起的一面高大鏡子,上面往往書寫六個大紅字:「正衣冠、潔品行」,要求領導幹部,或者學校裡的師生每天要對著鏡子照一照自己的著裝和儀表,從而純潔自己的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第二個方面是「正顏色」,即端正自己的態度。要求君子待人接物要誠懇,做事要認真,對人要和顏悅色,和藹可親,有親和力,不是老是板著一副冷麵孔,讓人敬畏;同時做事要一絲不苟,凡是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也要給人家有個交待。長期堅持這樣做,君子就可以贏得眾人的信任。
有些領導幹部對上是「正顏色」,對下卻表現出一副「冷麵孔」,在上司面前唯唯諾諾、畢恭畢敬,在下屬面前卻擺起官架子,態度冷淡,陰奉陽違;上司交辦的事情,即使鑽破頭皮也要做成,群眾的事情則出爾反爾,能拖就拖。這種表裡不一的領導者,可能會暫時得到上司的賞識,但絕不會贏得群眾的信任。
第三個方面是「出辭氣」,即注意自己的談吐。俗話說:「言如其人」,君子的語言是其人格品德、學識水平、思維方式乃至領導能力的重要體現。君子通過自己的談吐,不僅可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還可以展示個人形象,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做為領導者的君子,還要通過自己富有號召力的語言,教育、宣傳和發動群眾,凝聚人心。因此,領導者說出的每一句話都要有理有據,真誠坦率,否則就是粗野和背理,反而會遭致公眾的唾棄。
記得在2010年「7•23」動車追尾事故新聞發布會上,鐵道部某新聞發言人當記者問到為何要掩埋車頭時,他是這樣回答的:「因為當時在現場搶險的情況,環境非常複雜,下面是一個泥潭,展開來很不方便,所以把那個車頭埋在下面蓋上土,主要是便於搶險。目前他的解釋理由是這樣,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這種沒有實地考察,不負責任的解釋,自然遭到公眾的炮轟和唾罵,以至於很長時間人們將「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當作一句口頭禪,諷刺那些說話信口開河的官員。
曾子所提出的君子道德修養的三個方面,對孟敬子來說,看似文不對題,所問非所答,然而卻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備的道德修養,能夠做到這三點,就能贏得公眾的尊重、理解和信任,無論領導者出臺什麼政策,開創什麼事業,都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所以曾子最後正面回答了孟敬子的問題,至於你說的「籩豆之事」,讓分工的領導獨立去幹就是了,言外之意是你首先要管好自己,充分相信你的下屬,以你的人格魅力影響他們,這樣就可達到「無為而治」的理想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