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爭與鬥(端午的爭與)
2023-05-30 08:18:37
劉曉峰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農曆五月是一個大爭之月。《禮記·月令》講到五月,稱「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作為農曆五月最有代表性的節日,端午節俗中當然也充滿了「爭競」「爭鬥」,是一個「大爭之節」。
「爭」與「鬥」其實是了解端午節俗最重要的關鍵詞,是端午節最重要的一個節日特徵。整理一下古代的端午節俗,我們會發現「爭」與「鬥」體現到了方方面面。最常見到的大規模的「爭」與「鬥」是龍舟競渡。端午賽龍舟不僅流行於全國,而且在朝鮮、越南等國家也都有流行的記載。古代賽龍舟,龍舟賽手代表著一個地方,哪方勝利意味著哪方一年的莊稼會豐收。更有好事之徒會賭勝負為龍舟賽加紅戴彩,所以賽事極為激烈,不僅龍舟賽速度,而且多有人比賽過程中互相以槳相擊相鬥。
俗語云「南船北馬」,端午節在北方最有代表性的節俗是比賽騎射。龐元英《文昌雜錄》記載唐時端午日賽馬,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叫「躤柳」,還有一個稱呼叫「扎柳」。唐末的「射柳」是軍隊中軍士都要參與的活動,比賽時要「籠鳥於旗杆,走馬用射」。《偃曝餘談》記載遼代習俗是把鵓鴣放置到葫蘆中,再懸掛在柳樹上,下面的人彎弓射之,箭矢射中葫蘆,鳥就會飛出去。誰射飛的鳥最後飛得高誰是贏家。唐人的「籠鳥於旗杆」與此應該差別不大。遼人射鳥往往都選擇在清明節和端午節。
除了賽龍舟賽騎射這些大型活動,端午還有很多以個人為單位參與的「爭」與「鬥」。古代端午節有摔跤廝打的習俗。《隋書地理志》記揚州「五月五日為鬥力之戲,各料強弱相敵,事類講武」。宋範成大《吳郡志》描寫吳地風俗也提到古吳風俗云:「其人並習戰,號為天下精兵。俗以五月五日為鬥力之戲,各料強弱相敵,事類講武。」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也記載到廣東陽江縣有「端午廝打」的現象。屈大均說,他認為這風俗「事類講武」,缺少禮讓之風,所以應當禁止。屈大均直接指出,這種習俗和吳俗的「鬥力之戲」一脈相承的。可見到清代為止,鬥力之俗仍保存於廣東。
端午的「爭」與「鬥」中,規模最小的要數女兒家的「鬥百草」。《遵生八箋》云:「五日踏百草,又作鬥百草之戲。章詩云:『今朝鬥草得宜男,五日蓄蘭以為浴』」。《隋唐嘉話》還記載了唐代安樂公主一段逸事。大詩人謝靈運長有一縷漂亮的大鬍鬚。他後來被殺前把這縷鬍鬚施捨給了南海祗洹寺塑維摩詰像用。到了唐代,大謝小謝都已經是唐代詩人頂禮膜拜的對象。這部鬍鬚於是也就成了寺中一寶,廣為人知。哪知到了唐中宗時,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非常想在五月五日鬥草中取得勝利,竟想到了用謝靈運的鬍鬚裝成草。於是派人去寺中取來鬍鬚試用。大概用起來果然比一般的草結實許多,她深怕別人也會打這縷鬍鬚的念頭,於是派人又去廟中把鬍鬚一根不留全部剪下來。謝靈運大好一縷鬍鬚,如果流傳到今天一定成為天下名物,可憐卻因了一位公主要在鬥百草中取勝的好強想法,就此一根不存。
端午所在的農曆五月,是夏至月。這個月份太陽走到北回歸線至點,一年中陽氣最足,同時又是陰氣起始之月,才會「陰陽爭,死生分」。古人認為在這個季節,陰陽之間出現的爭競變化越激烈越好。惟其如此,五月端午才會有這樣多「鬥」與「爭」的節俗,我們熟悉的端午節,才會成了一個「大爭之節」。
來源: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