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十大特徵(左傳暗藏的三大頂級權謀術)
2023-05-29 20:51:34 2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原名為《左氏春秋》。
它記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它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十三經之一。
南懷瑾先生認為,雖然《左傳》是一本史書,但實際上《春秋左傳》是很好的謀略書。
《左傳》重視功利,推崇權謀,從不諱言政治家道德言辭教導的權謀內涵,視足智多謀為政治家的必要素質。
同時,《左傳》又有其獨特的權謀思想,它教導為政君子尊重人性對道德的需求,可謂「陽謀」。
《左傳》裡暗藏的這些頂級權謀術,如能仔細領悟,定會對以後的人生之路大有裨益。
1
看破,還是說破
魯定公十五年春季,邾隱公前來魯國朝見。子貢觀禮。
邾隱公把玉高高地舉起,他的臉仰著。魯定公謙卑地接受了玉,他的臉向下。
子貢說:「用禮來看待這件事,兩位國君都快要死亡了。現在在正月互相朝見,而都不合法度,兩位國君的心裡已經不存在禮了。朝會不符合禮儀,哪裡能夠長久?高和仰,這是驕傲。低和俯,這是衰頹。驕傲接近動亂,衰頹接近疾病。君王是國家的主人,恐怕會先死去吧!」
夏季,五月二十二日,魯定公死。
孔子說:「子貢不幸而說中了,這件事使他成為多嘴的人了。」
那麼,明明子貢的預測很靈驗,孔子為何要要說子貢是「不幸」說中了,並且批評他呢?
首先,子貢可以通過細節的表現,看到未來的趨勢,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但是,在封建社會裡,臣子評論君主將要死亡,是非常不合乎「禮」的,所以孔子為了保護子貢,故意說子貢是不幸恰巧說中了。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定謀貴決,機巧貴速,機事貴密」。
謀者之心,機事之密都不可隨口而出。說錯了,失去威信;說對了,聰明外露,容易招惹禍端。
《增廣賢文》也講:「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意思就是守住自己的嘴巴,像瓶子一樣嚴密,不要多言。
韓非子說:「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寧因不言被人責怪,毋因多言惹禍上身。
2
基於眼前小利,還是長遠害處
吳王闔閭進攻楚國的時候,胡國國君鬍子豹趁火打劫,攻佔了臨近胡國的楚國城邑,並把百姓全部俘虜。
楚國安定以後,鬍子豹又不事奉楚國,說:「國家的存亡由於天命,事奉楚國幹什麼?只不過多花費一點而已。」
魯定公十五年二月,楚昭王滅胡,俘虜鬍子豹。
生活中,最可怕的是落井下石的人,平常與你交好,你也放鬆了警惕,偶爾說點過頭話,他就記在心裡。
一旦你倒黴了,你說的話就是他賣友求榮、謀取富貴的憑據。
這是這就是基於眼前小利,還是長遠害處的價值判斷。
如果只看到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沒有看到長遠的害處,那就會做出趁火打劫、背信棄義之事。
胡國看到楚國與吳國激戰,無暇分兵作戰,就想趁亂撈點好處。
可當楚國度過危機,有精力來對付背後捅刀子的胡國時,胡國不僅不服軟,反而很強硬,不僅把原本吃的都吐了出來,甚至整個國家都被吞併。
如此不識時務的強硬作風,要麼是真的強到無敵,要麼是沒有自大到極致。
聰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準,高明人看得遠。
為人要有,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這是照亮前方的三盞明燈。
3
最大的「陽謀」,最好的權謀
魯僖公二十五年冬季,晉文公率軍包圍原國,命令只攜帶三天的糧食,到了三天原國不投降,就下令離開。
間諜從城裡出來,說:「原國準備投降了。」
下屬建議晉文公延緩幾天撤軍,原國推遲幾天肯定投降。
晉文公說:「寡人已下軍令,如今三日期限已過,必須要撤離。信用,乃國家重器,民之所庇。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用什麼庇護百姓?所損失的東西更多。」
於是下令,退兵三十裡。
原國人深受感動,開城投降,心服口服的歸順晉國。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要把信用當做自己做人的根本和行為的準則,其實信用同樣是最大的「陽謀」,以及最好的權謀。
對下屬,晉文公用信示誠,通過撤軍樹立自己講信用的形象。商鞅變法之前立木為信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自己,晉文公用信示賢,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價值觀,也可以更好地吸納人才。
對外敵,則用信示由。對於原國來說,被打敗投降,還是出於仰慕明君投降,顯然歸順的效果是不同的。
《墨子》云:「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有人評價:「胡林翼辦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宗棠執法如山,人不敢欺;曾國藩虛懷若谷,愛才如命,而又以誠待人,以德感人,令人不忍心欺。」
所謂大道至簡:簡單是高級形式的複雜,越是高級的東西越是簡單。
權謀高明到了極致,也就越簡單化,見素抱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