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晚宴顯滄桑(一間張學友義務宣傳)
2023-05-30 05:06:50
提到香港,你腦海中會浮現什麼畫面?
是躋身亞洲四小龍時的光輝歲月,還是王晶、杜琪峯光影濾鏡下的繁華都市。
2017年,香港人均GDP高達4.6萬美元,是中國大陸的5倍;2018年,全港收入中位數為1.75萬港幣,將近是上海的3倍;2018年,香港更是成為全球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超級富豪數量最多的城市。
可謂遍地黃金,滿街豪門。
香港繁華的維多利亞港
直到我看見這樣一張圖。
圖源:網絡
有這樣一條數據:《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統計,香港貧窮人口已達140萬,有近兩成人口處於貧困線以下。
翻開硬幣另一面,飢餓、貧窮等字眼映入眼帘。
許多香港人不僅收入遠低於平均線,就連吃頓飽飯都成了奢望。
你試過在洗手間做飯嗎?
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裡,冒著油煙味的鍋爐與散發異味的馬桶相隔不過一步之遙。
即使飯菜再香,食慾也提不上來。
這樣的房子,在香港有一個專屬名詞——「劏房」。
香港許多上班族明明月薪過萬,卻只能一家人蝸居在這種逼仄的屋內。
他們把洗手間當廚房,將臥室當晾衣陽臺。
年輕夫妻少靈一家,就是如此。
少靈是全職主婦,丈夫月收入有一萬多,一家四口擠在6平方米的劏房裡生活。
他們的三餐,都是少靈站在洗漱池旁做出來的。
由於房間面積太小,連個灶臺都沒有,少靈只能將電磁爐擺放在洗手間的洗衣機上,小心翼翼地翻動炒鍋。
沒有油煙機,導致她不敢做油煙過重的菜,不然整個房間煙霧繚繞,根本待不了。
吃飯的時候,一家四口搬張小桌子擠在床邊,不遠處是洗手間,頭頂掛著半乾的衣裳。
為什麼少靈一家明明工資不低,卻只能住這種房子?
那是因為香港寸土寸金,不足10平方米的劏房月租金都高達4800元。
圖源:網絡
大牌如蔡少芬、張晉夫妻倆,在香港也只能一家五口住在80平方米的「豪宅」裡。
蔡少芬、張晉的家
那收入更低的人,該住在哪裡?
答案是更逼仄的房間。
這僅僅是四塊木板或塑料板圍成的「房間」,面積不足4平方米,最小的甚至只有1.4平方米,只夠放得下一張無法讓人躺直的床。
圖源:網絡
劏房尚且有自己的馬桶和窗戶,這小房間真是伸手不見五指,只能靠床頭的掛壁檯燈照明。
圖源:攝影師@Benny Lam
馬桶是公用的,你得和其他20多戶人一起使用,由於沒人打掃衛生,環境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這裡的月租金也要1600-3200元,對一部分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部分人,就是那些難以找到工作的人,為了不流離失所,他們退而求其次,選擇蜷縮在更差的「籠屋」裡。
圖源:網絡
圍幾片鐵絲網,鋪一張鐵皮,「籠屋」就搭好了。
一個70平方米的房間,往往會擺數10個3層籠屋,200多人毫無隱私地擠在一起。
為了這麼張床位,兩鬢斑白的老人只好佝僂起乾癟的身軀,推著幾十公斤重的破爛徘徊在街頭,看見一個空水瓶或硬紙板,就忙不迭上前撿起,如此這般到深夜。
很多人甚至一天只吃一餐飯,一塊發黴的麵包都要掰成三頓咀嚼。
故此,一日三餐成了香港窮人最頭疼的問題。
而這樣每天為食物發愁的人,在繁榮的香港,平均每5個人就有1個。
香港有700多萬人,也就意味著,足足有140萬人吃不飽飯。
一家只有幾十個人的小組織做到了讓他們有口飽飯吃。
它被稱為「香港奇蹟」,靠收集剩餘食物製成的盒飯,養活了上百萬食不果腹的窮人。
它就是惜食堂。
故事回到2011年。
董愛麗出生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家庭,打小起,她就認為香港每一個人都像她一樣,生活富足,不愁吃穿。
直到她走進深水埗。
那一邊,是香港每天有3600噸剩餘食物被丟進垃圾桶,只因飯菜做出來不好看,或是單純買多了。
這一邊,則是80歲的老頭老太每天6點出門,刷14個小時馬桶,就為一頓勉強充飢的豬腳飯。
極大的落差,促使她創立惜食堂——一家免費的餐廳。
菜攤每天有因為不夠新鮮而賣不出去的蔬菜,餐飲店會因為一塊五花肉過肥,直接捨棄,麵包房會因為糕點即將過期,隨手丟掉。
但並不代表這些食材不能吃,沒有營養。
董愛麗希望將它們第一時間收集起來,經過烹飪後派送給吃不飽飯的人。
這樣既不浪費食物,又填飽了一批人的肚子。
可是,現實給了她當頭棒喝。
她帶著團隊每天一大早,就奔向全城的飯館菜攤,請求對方將多餘的食物贈送給惜食堂,幫助那些吃不上飯的人。
可沒人相信他們,甚至嫌麻煩,還沒聽完就開始趕人走。
他們從早上跑到深夜,吃了無數閉門羹,身體也累趴了,結果每天只夠製作20份盒飯。
很多時候,董愛麗等人還得自掏腰包買下臨期食品,不然一份盒飯都湊不齊。
面對重重困難,他們從未想過放棄,甚至不斷讓惜食堂的服務加磅加碼。
楊國雄是惜食堂的廚師長,此前,他是某高檔餐廳的主廚,聽說惜食堂的故事後毅然選擇辭去高薪工作,來到這裡發光發熱。
他為了保證飯菜的口感,每份飯菜端上餐桌前,都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看看有沒有冷。
自己還會嘗一口,檢查是否太幹或者太爛,不然就要重新製作。
惜食堂的顧客大多數是年邁的老人,營養均衡排在第一位。
可收回來的食材沒有規律性可言,甚至湊不齊一盤西紅柿炒蛋,因為只有西紅柿沒有蛋。
楊國雄就得拿出記事本,用最快的時間想一道又好吃,又營養的「新菜」。
而且,顧客中有人忌辛辣,有人喜歡少油少鹽,還有人不吃魚,於是楊國雄會根據不同需求,為每張餐桌定製專門的菜品,顧客一來,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坐在對應的餐桌上。
有些老人腿腳不方便,如果吃飯時間太晚,天黑不方便回家,於是惜食堂的晚飯總是在下午4點鐘就早早做好了。
為此,楊國雄等人從天微微亮就開始忙活,一直到最後一名老人吃飽後走出惜食堂,一刻不得閒。
雖然很累,楊國雄卻認為值得。
他煮了幾十年飯菜,很少得到顧客的讚賞,在這裡,很多老人、小孩都會真誠地說一聲「謝謝」。
這是他覺得最有意義的瞬間。
長年累月下,惜食堂的顧客越來越多,但願意捐款、捐食材的人卻捉襟見肘。
惜食堂,幾乎快撐不下去了。
命運女神總是會眷顧堅持不懈的人。
惜食堂等到了。
知名演員黃子華了解惜食堂的故事後大受感動,不說二話,接連自費為其拍攝好幾部宣傳片。
宣傳片裡的黃子華向全香港展示了孤寡老人居住的破落環境,夏不能避雨,秋無法擋風,連個廁所都沒有。
由於腿腳不便,根本無法工作,一日三餐全靠惜食堂救濟。
畫面最後,黃子華露出最謙卑的姿態,懇求大家幫助惜食堂渡過難關。
一夜之間,惜食堂火了。
隨後,王祖藍、張智霖等明星也加入義務宣傳的行列。
謝霆鋒參加《名廚爭霸》大賽後,將辛苦贏來的24萬美金全部捐給惜食堂,還報名成為義工,為顧客做飯端菜。
張學友更是免費擔任代言人,試圖借自己的影響力,號召更多人為惜食堂捐錢、捐食材。
名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前來報名的義工踏破了惜食堂的門檻,國泰航空、KFC、必勝客等企業願意免費向惜食堂提供食材。
終於,惜食堂不再需要求爺爺告奶奶般滿街找食材,不用盯著可憐巴巴的20份盒飯後,羞愧地自掏腰包再多買幾份。
每天早上8點,楊國雄就帶著義工們開始高速運轉,3個小時,他們就能製作出8000份冒著熱氣的盒飯,送往每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的身邊。
7年時間,惜食堂已經回收超過4800噸剩餘食物,派發620多萬份盒飯。
那些擠在籠屋的老人,再也不用將一塊麵包撕成三餐來吃了。
那些住在劏房的小孩,也不用因為營養不良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可以說,惜食堂憑一己之力,餵飽了大半個香港食不果腹的人。
一日三餐有了保障,平凡的夢想方可遠航。
這,就是食物的力量。
呼籲更多人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作者:白蘋。本文來源公眾號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