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奧運會那麼受重視(奧運會為何如此讓人著迷)
2023-08-07 21:16:38 1
現代奧運的創始人顧拜旦曾言:
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贏,而是參與。對人生而言,重要的絕不是凱旋,而是奮力拼搏。
數百年來,奧林匹克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那些真正熱愛體育競技的人身上不斷傳遞著。
在這其中,每一幀感人的畫面,都值得被好好紀念。
01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馬拉松賽上,坦尚尼亞選手阿赫瓦裡意外出了事故。
因為比賽地點海拔高氣溫低,許多選手出現了嚴重的高反現象,紛紛在中途退賽。
阿赫瓦裡也不例外。
當他跑到19公裡時,因高原反應眩暈被其他選手撞倒,導致身體多處受傷,肩膀脫臼。
劇烈的疼痛不斷侵襲著阿赫瓦裡的意志。
後來頒獎儀式結束,人們紛紛離場,卻在這時又傳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
還有一位選手仍在跑!
人們不知道這位選手是誰,來自哪個國家,但都不約而同為他留下,坐在原位等待。
賽場的燈光也重新打開,大家都屏息以待這位不屈勇者的歸來。
距離比賽開始四個小時後,阿赫瓦裡出現在最終的賽場上。
當他邁著蹣跚的腳步踏入場館那一刻,所有人全體起立,整個場館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賽後有記者不解地問阿赫瓦裡:明明不可能拿名次了,為什麼還堅持走完了全程?
他微笑著說——
「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裡外送到這裡,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讓我完成比賽。」
這句話成為了奧運史上最響亮的名言。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21歲的舉重運動員菲格羅亞第一次參加比賽。
初出茅廬的青年,帶著一身的意氣風發,最終獲得了第五名。
對於第一次參賽的運動員來說,這已經是個讓人興奮的成績。
帶著這股動力,菲格羅亞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卻在賽前三天發生了脊柱錯位。
賽場上,他忍痛用盡全力試舉三次,可沒有一次能舉起來,只好宣告失敗。
二次出徵就受此挫折,菲格羅亞當場崩潰大吼,下臺後更是沒忍住捂臉痛哭。
脊柱問題對於運動員來說是常見病,通常也是結束他們運動生涯的轉折點。
人們不再對菲格羅亞抱有期待。
2012年倫敦,做完手術的菲格羅亞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再次站上夢想的奧運賽場。
這一次,他拿到了銀牌。
儘管站上了夢寐以求的領獎臺,但離他所渴望的最終目標,還是差了那麼一步……
下一屆奧運會又要等四年,可那時他已經33歲了,還能舉得動嗎?
面對那些不好看的聲音,菲格羅亞在裡約奧運會的賽場上,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
當然可以。
比賽結束後,菲格羅亞俯下身親吻了槓鈴,那是他一直以來的陪伴,也是他從未放棄過的夢想。
12年的徵途,他終於可以站在最高領獎臺上,笑中帶淚的去親吻他的夢想了。
在巴塞隆納400米跑半決賽中,運動員雷蒙德起跑後優勢明顯。
人們為他歡呼吶喊,屏息以待,準備見證他衝過終點線的那一刻。
然而跑到一半時,雷蒙德在全場不解的目光中突然停了下來。
他的右腿肌肉撕裂了。
這位最有力的冠軍候選人,倒在他熱愛的跑道上,無力的流淚。
正當人們對這個意外感到驚訝與惋惜時,雷蒙德再次站了起來。
他拒絕醫護人員的幫助,單腳跳著朝終點線奔去。
這一場景讓在場的觀眾們都忍不住紅了眼眶,雷蒙德的父親也跑到賽場上,握緊兒子的手,兩人一瘸一拐互相攙扶著完成了比賽。
到達終點線後,伴隨著場下65000個起立鼓掌的聲音,雷蒙德伏在父親的肩頭哭泣。
這是他的最後一屆奧運會。
他讓所有人記住了這名運動員,在逆境中爆發出的驚人生命力。
在奧運史上,有一種傳奇叫丘索維金娜。
在奧運場上,有一種熱愛是「再戰一屆」。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17歲。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21歲。
2000年雪梨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25歲。
2004年雅典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29歲。
2008年北京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33歲。
2012年倫敦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37歲。
2016年里約奧運會。
那一年,丘索維金娜41歲。
而在今年的東京奧運會,46歲高齡的丘索維金娜第八次徵戰奧運會。
從懵懂的小女孩到遊刃有餘的「常青樹」,即使容貌一直在變化,但堅定的眼神卻始終如一。
儘管最終無緣決賽,但丘索維金娜仍收穫了全場熱烈的掌聲,以及其他運動員們最誠摯的致敬。
她的存在,已然超越了比賽本身。
所以,誰說奧運是專屬於年輕人的狂歡?
58歲的倪夏蓮,是奧運桌球史上年紀最大的參賽者,2020年東京奧運會已經是她連續第5次徵戰奧運會。
雖然沒有獲得好的名次,但倪夏蓮依然為能站在賽場上而開心不已。
「我有很多身份,我是母親,是姐姐,是阿姨,我還是老師或者說教練,他們會用各種稱呼來叫我,非常可愛。儘管我的年紀擺在這兒了,但我的心還非常年輕。我一直保持年輕的心態,也很享受和年輕人呆在一起。」
只要能鼓起勇氣站在這裡,用盡全力拼搏過,無愧於心就好。
正如奧林匹克精神所提到的,每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每一份熱愛都值得被認真對待,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
雅典奧運會的馬拉松比賽在當年備受關注。
巴西選手德·利馬原本在比賽過程中一馬當先,卻被一名亂入的觀眾強行推出跑道,打亂了節奏。
對於在賽場上的運動員來說,失去寶貴的時間無疑是致命的。
在精神和生理上均受到打擊的情況下,德·利馬在最快的時間自我調整狀態,奮力追趕,最終還是被兩名選手超越,抱憾獲得銅牌。
觀眾們都為主辦方的安保失誤感到憤怒,也同情德·利馬的遭遇。
可當德·利馬到達賽場後,並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般情緒低落,而是出乎意料的樂觀。
他一路奔跑著,帶著燦爛的笑容朝觀眾臺拋著飛吻,向世界分享自己的釋然和喜悅。
「當我進入賽場時,我很幸福,早已經把那件事給忘記了。」
德·利馬的樂觀主義擁有強勁的感染力。
最終國際奧委會賦予他顧拜旦獎章,感謝他在這片賽場上,留下了最純粹的奧林匹克精神。
時間轉瞬到了12年後的裡約奧運會開幕式。
在觀眾們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範德雷·德·利馬微笑著點燃了奧運主火炬。
這是奧林匹克精神最好的傳承。
法國田徑鐵餅運動員梅麗娜一開始並未受到重視。
自從1995年被教練勸來練習田徑開始,挫敗感就一直與她同在。
剛開始時練習鉛球,沒能取得什麼成績;
後來她改練鐵餅,因為這個項目比較複雜,需要很精細的技術才能完成投擲,角度毫釐的偏差,成績就有可能出現很大的差距。
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梅麗娜鬧了個烏龍。
在她手持鐵餅原地轉圈兩周後,手中的鐵餅沒能飛向遠處,而是重重磕向一旁的壁上,最終又落回她的腳下。
尷尬的場景,29名的最終成績。
伴隨著一些嘲笑聲,梅麗娜再次站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賽場上。
這次的鐵餅遠遠飛了出去,可成績卻依然不如人意,看著自己名次表上的「30」,她無奈的抿了抿嘴唇。
儘管兩次徵戰兩次戰敗,梅麗娜也始終沒想過放棄。
為了能在奧運場上超越自己,她不停歇的練習,復盤,再練習,再總結規律。
在這樣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獲得了第八名,進步突飛猛進。
這個名次給了她莫大的鼓勵,之後的每一屆奧運會,梅麗娜仿佛打開了任督二脈般,一路氣勢洶洶地朝著冠軍走去。
2012年倫敦,她是第五名。
2016年里約,她終於站上了領獎臺,獲得了銀牌。
那一刻,梅麗娜總是帶著愁緒微微抿起的嘴角,終於釋放出最明亮的笑容。
被稱為「天才型選手」的遊泳運動員池江璃花子,在2019年確診患有白血病,為了專注治療,不得不抱憾離開賽場。
天才被迫隕落,無不感到遺憾。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一年之後,池江璃花子宣布自己戰勝了病魔。
隨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低強度健身訓練。
同年8月復出參加比賽,並獲得了東京都特別大賽自由式項目小組第一。
儘管那時的她已經幾乎可以用骨瘦嶙峋來形容。
而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人們終於再次看到了這位堅強少女的身影,她躍入水中,朝著終點遊去。
最令人動容的是,在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賽結束後,中國遊泳隊運動員張雨霏比賽結束後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在泳池邊等待。
等池江璃花子採訪結束,張雨霏主動上前給對方了一個擁抱,並且和她約定明年的亞運會再見。
「See you next year」
拋開獎項,無關國籍,這是一位心懷坦蕩的運動員,對於不願向命運低頭的對手的尊重與敬意。
人們之間真誠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
為什麼我們喜歡奧運會?
除了為自己國家的運動員搖旗吶喊,更是因為這份永不服輸、挑戰自我的精神,不斷激勵我們努力去嘗試,優於過去的自己。
金牌不是目的,奧運精神的傳遞才是。
來源:當時我就震驚了
作者:震驚叔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帳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