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觀後感欣賞(1個活下去的理由)
2023-06-06 22:52:42
在網上看了電影《驢得水》。
顯而易見的荒誕、反諷、黑色幽默,還有人性被催谷、放大到以致撕裂。
玩深度幽默的片子,調子大抵如此:表裡俏皮輕佻,內裡癲狂沉重。
果然,電影從一開始就沒令人失望:直接的語言、誇張的肢體,鏡頭的轉換,敘述的節奏,都帶著一股濃濃的話劇味和舞臺味。
情節很緊湊,看起來不悶。而且一開始還看得挺樂的。
然而,因為從觀影伊始就認定之後會變成悲劇,所以心還是有些惴惴不安,甚至有些不忍心看下去。
儘管如此,依然沒有猜到結局。
一開始,以為校長的女兒孫佳會是導火索,然後,感覺銅匠才是打破「美好僵局」的那一位。
而我猜對了一半:銅匠確實是導火索。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最後死去的會是張一曼,而且是自己對自己扣動的扳機——儘管我知道她的下場應該不會太好。
然而,仔細想想,單就人物而言,張一曼的悲劇似乎又有跡可循,甚至可以說是命定的。
為什麼呢?因為張一曼活得太「自我」——儘管這種自我可能是裝出來的。
但即便是裝出來的自我,也與現實有了很大的一段距離,說通俗一點,就是飄得太高——當然,這裡的「飄」不是貶義,只是客觀形容——也因為飄得最高,所以掉下來時,也傷得最重。
張一曼是靠「美」活著的(雖然這種「愛美」的自戀背後,可能有一個悲傷的理由)。
她用美來定義自己,用這個定義來「說服」自己,乃至「睡服」別人。
或者說,她即美,美即她。
即使是在那個渺無人煙的窮鄉僻壤,在那個全校只有幾十個學生的學校,她依然每天對著布料縫縫剪剪,依然穿著旗袍。
她並不貪心,在她的生活中,有美,有漂亮的衣裳,有性。每天縫縫補補哼哼歌,摘油菜花裝點簡陋的宿舍,興奮起來與老校長跳一跳舞……足矣。
不是麼?面對男人的垂涎欲滴,她能把控自如;面對村婦的謾罵,她可以不動聲色,她甚至可以自黑是蕩婦——一切都無所謂,只要她認為還有美。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變故,就這樣活一輩子,她的人生應該是圓滿的,起碼在她看來是這樣。
然而,世事難料。
善於發現美,愛美,本應是張一曼美好生活的延續,卻在特派員的調查事件中,異化成張一曼悲劇的起源。
她傷得最重,也變得理所當然。
為什麼呢?
因為當某件事物成為一個人唯一的倚仗,就成了貪著。美也不例外。
於是,當她那一頭引以為傲的帶卷長發,被校長剪掉時,她瘋了,再然後,被人強姦未遂則是壓垮她自信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我看來,如果不是她的自信因為頭髮的失去而轟然倒塌,她可能對這件事都不會覺得難以接受,畢竟她被認定為蕩婦,而她自己也選擇接受,雖然或許不情願……
是的,她唯一接受不了的,是自己的頭髮變成了凌亂的雜草,是鏡子裡的自己毫無美感甚至醜態畢露,慘不忍睹。
她的自信與自尊被完全擊潰了。
於是,她成了毀滅自己的,唯一的一個人。
是的。在我看來,一個人活著,如果只靠一個東西來支撐,無論這個東西是人還是物,是愛還是恨,都很危險,唯有接受改變(自己以及外界),接受殘缺甚至失去,那才能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堅強。
對比一下周鐵男。
周鐵男本來是一個滿腔熱血,動輒拿剪刀威脅別人的硬漢,但在別人的槍口對準他,槍聲在他耳邊炸響之後,他被嚇得痛哭流涕,跪地求饒,之後就選擇了妥協。
這種行為看起來很可恥,但是,從人性本身而言,甚至從動物性的自我保護而言,這何嘗不值得我們理解與原諒?畢竟誰也不敢保證假如這事發生在自己頭上時,自己會不會為了自尊而負隅頑抗。
再對比一下銅匠。
在我看來,銅匠是最幸運的,他的幸運不只在於忽然天上掉下個餡餅砸在了他的頭上,他搖身一變成了老師「驢得水」,更成為眾人裡客觀意義上的香餑餑,更幸運的是,他有一個潑婦老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銅匠的老婆讓他習慣了卑微。他不僅像我們現在說的矮矬窮,在家裡也毫無地位,被一個又土氣又潑辣的老婆欺壓。而這種欺壓讓他可以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甚至比塵埃還要低。
儘管張一曼的「睡服」讓銅匠看到了美,或許更YY了一把「愛情」的滋味——實際上,當張一曼趕他走,說他是牲口時,他是受傷的,他也因此狠狠地報復了張一曼,成為她走上絕路的其中一個幫兇,甚至是主犯。
但即便他沒有機會報復張一曼,張一曼的「牲口」二字也不至於讓他去尋死,原因同上——於銅匠而言:天上掉餡餅我接著吃一口,美女送上門我解解饞,即使這都是夢境,夢醒了,我頂多活回去。
所以,銅匠的「生命彈性」或者說「活著」的「閾值」很寬,可以說是所有角色中最寬的——即使沒有了尊嚴,沒有了錢,他大不了做回矮矬窮,回家任生活蹂躪,被老婆欺負便是。
然而,對於張一曼而言,她做不到。因為「美」與「放蕩」是她唯一的支撐,美沒有了,支撐就沒有了,活著也就失去了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當張一曼把自己與美捆綁在一起,與美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時,她就已經踏入了死亡的幽谷:因為美不可能是永恆的,甚至是短暫的,當美麗消逝時,「她」也就沒了。
在我看來,《驢得水》已經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人性的陰暗。
在這裡,人性是什麼?
人性,是張一曼的貪著,把美看得比命還重要;
人性是物極必反,是裴魁山的因愛生恨——把愛說得再冠冕堂皇,也不過是「佔有」的藉口,當佔有不遂,愛就成了恨,化作毀滅對方的匕首;
人性,是周鐵男面對槍口時的恐懼與妥協;
人性,是孫佳越來越孱弱無力的堅持;
當然,我對這部片子最大的感觸,依然是張一曼。她告訴我,對一個人而言,當某一樣事物成為其唯一的認定,變作獨一無二的執著甚至是貪著,其實是一種不幸。
它甚至可以是一個定時炸彈,隨時會把你炸得粉身碎骨——就看無常什麼時候給你點燃那一根引線而已。
而我說的「事物」當然不只是張一曼的「性與美好」,還有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人事物:如事業、財富、愛情;如你明知不可能還貪戀糾纏的誰誰誰。
花無百日紅。如果你只貪戀它的盛放,卻不肯接受它的凋零,這已經是 一場悲劇。正如張一曼,不過是一頭長髮,即使剪了,還會長回來是不是?而且,短髮也可以很美。而她,卻把一頭長髮變成自己無法割捨的美,又把美當作了生命的全部。
不要把任何外物,作為你與世界的唯一的連結,否則,你就會成為兩腳懸空,掛在懸崖上的可憐的傀儡。而這唯一的連結會成為那命懸的一線,它將隨著時光的流轉而變得越來越纖細,越來越無力,待有朝一日崩斷時,你便粉身碎骨。
這樣,你就永遠見不到塵埃落定的那一天了——正如同《驢得水》的終局,當張一曼不在了,剩下的三個人依然可以伸出手,給彼此鼓勁,重回生活的軌道。而張一曼,那個喜歡一邊哼著歌一邊採花的女子,頂多算是他們一個小小的念想,等時間再久遠一些,她甚至會像從來就沒有存在過一樣……
如果活著真的需要理由,請給自己N 1個。那個1,會在關鍵時刻,阻止你邁向那一步。
我是悟恩居士(公眾號kokyo98,來這裡一起洞察人生),一個會寫字的修行人。我想諸位知道我說的依然是那兩個字:放下。哪怕是你眼中的美。活著比什麼都重要,至於尊嚴?等看到明天的太陽再說吧!祝諸位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