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譯經典譯製片國語配音電影(國語配音上譯經典電影50部)
2023-06-06 17:26:50
慢生活 漫電影
當時光變快,我們需要慢下來
前言
在中國,提起電影譯製片,人們不禁就會想到,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配音藝術家們。
他們精彩美麗、獨具魅力的聲音深植幾代人的心中,
人們追隨它、迷戀它,甚至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
今天,漫電影就為大家帶來50部上海電影譯製廠所配音的經典電影,建議收藏起來慢慢看!
1
所謂「最長的一天」是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
上海的電影譯製事業,起源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1949年11月16日,上海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譯製片工作小組。這也正是上海電影譯製廠的前身,組長就是後來任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的陳敘一。
上譯廠配音演員童自榮
它的原班人馬除了創始人陳敘一之外,還有翻譯陳涓、楊範;譯製導演周彥、寇嘉弼;演員姚念貽、張同凝、陳松筠、邱嶽峰以及錄音師、放映員十餘人。
初創期的翻譯片組,設在江西路福州路的漢彌爾登大樓的一間辦公室內。
他們滿懷對新中國電影事業的熱忱和激情,每天起早摸黑來回奔波,借用兄弟單位的設備和器材見縫插針地投入創作。
半年後的1950年6月,上影廠翻譯片組遷往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618號(1964年之前名為梵皇渡路),並正式開始電影譯製工作。
一間破舊的廠房,用麻布包稻草作隔音牆的錄音棚裡,僅有的一臺放映機和一臺蘇制光學錄音機,用白牆刷成的「銀幕」,所有配音演員們共用一個話筒......
「上譯人」也是靠這些裝備,開始了漫長而艱巨的創業之路。
「錄音棚就建在一幢四層小樓的天台上,風吹日曬,下雨還漏雨,夏天熱得要命,冬天冷得要命。」
」夏天棚裡四十多度,就擱一個冰桶,用風扇吹,等正式錄音時,還得把風扇關掉。「
配音演員趙慎之回憶。
過去的譯製片配音工作場景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76年,上譯廠由萬航渡路遷往永嘉路,設施條件才好了很多。
2
「草臺班子」自立門戶,怎麼配音,大家都不清楚。
當時的條件,他們無法出國交流學習,廠長陳述一帶領隊伍去中國電影譯製片廠的發源地東北電影製片廠「取經」,但「連最基本的口型都沒有學來。」
過去的譯製片配音工作場景。
在一段時間的摸索後,上譯廠確定了「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的配音原則;
第一代「上譯人」憑藉他們的天賦異稟和辛勤卓絕的努力,創作了一部部譯製經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列寧在1918》《偉大的公民》《偷自行車的人》《警察與小偷》《牛虻》《王子復仇記》……
即便是在「文革」期間,上譯依然在「內參片」這個鮮為人知的片種上耕耘。
「那時候我們翻譯的內參片,一方面為樣板戲做參考,還有一部分是軍國主義的電影,是政治上的需要,去世界各國的大使館,需要通過這些影片來了解各國動向。」
——上海電影譯製廠退休配音導演孫渝烽
這些內參片的一部分在「文革」結束後,曾公映或在電視臺播出,最為觀眾熟知的有《巴黎聖母院》《簡·愛》《魂斷藍橋》《鴛夢重溫》等影片。
3
從1977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則是上譯廠的黃金時代。
『文革』中看不到外國電影,幾億人都處於文化饑渴狀態,也就是這種環境造就了譯製片的輝煌。
畢克
代表作品:《遠山的呼喚》《陰謀與愛情》《尼羅河上的慘案》《卡桑德拉大橋》《追捕》《現代啟示錄》《戰爭與和平》《老槍》等
大家被禁錮十年之久,上譯廠則為大家打開了一個認識世界的窗口。
自1976年始,上海電影譯製廠搬離了環境較差的萬航渡路618號,搬入了永嘉路383號,並在這裡締造了80年代譯製片的輝煌年代。
永嘉路383號
一大批譯製片經典在這裡誕生,如《尼羅河上的慘案》《虎口脫險》《佐羅》《追捕》《望鄉》《野鵝敢死隊》等……
邱嶽峰、畢克、尚華、李梓等配音演員,也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明星。
李梓
代表作品:《英俊少年》、《巴黎聖母院》、《望鄉》、《簡愛》。
邱嶽峰所配《簡愛》中經典的羅切斯特片段;
陳敘一在全國獨創了配音「鑑定補戲」流程;
畢克與日本演員高倉健建立起惺惺相惜的「配音情」……
童自榮
代表作品:《未來世界》《佐羅》《神秘的黃玫瑰》《水晶鞋與玫瑰花》《砂器》《苔絲》《鐵面人》。
「葉塞尼亞」扮演者傑奎琳·安德烈稱讚李梓的配音,賦予角色新的生命。
陳丹青直言在美國觀看了《簡愛》的原版後,他的耳朵裡還只是邱嶽峰的聲音:「簡直不能忍受《簡愛》中羅切斯特的扮演者喬治·斯科特的聲音。」
他們代表了上世界八十年代,上海電影譯製片廠的輝煌。
4
到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國產電影也開始逐步發展壯大,英語開始更大規模的普及,電影走向市場化,翻譯片的輝煌時代逐漸落幕。
如今的年輕人,進入電影院都更願意選擇原版加字幕的觀影形式,這些年關於「譯製片將消亡」的說法也常有見諸報端。
上譯廠等諸多電影譯製廠在歷史車輪的行進中逐漸顯得力不從心。
現如今到電影院看新引進的好萊塢大片,感覺配音的處理上還是粗糙了些。
而網友們指出的翻譯不當,甚至錯到離譜的「神翻譯」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如今的電影神翻譯
即便有配音,找更有人氣的演藝明星來配音,也成為電影吸引眼球的宣傳手段。
明星們檔期緊張,一天配完所有臺詞是常有的事,更別提磨合對戲。
有些片子為了搶檔期,打上字幕連配音版都根本不做了影院根本沒有配音版本放。
《虎口脫險》配音手稿
將配音本身作為藝術孜孜以求,這樣的事似乎已經越來越遙遠。
好在,上譯廠也承接了新業務,將國產電影翻譯成其他語言輸送到國外,這也許是全球化語境與中國文化愈加得到世界矚目的當下,譯製片的新機遇。
5
與專注於製作社會主義陣營電影的長影、北影不同,上譯廠的作品總是更具國際視野。
60年,譯製1500多部外國影片。
自1957年4月1日成立以來,上海電影譯製廠的語言藝術工作者和配音藝術家,留給幾代中國觀眾難忘記憶。
「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
上海電影譯製廠首任廠長陳敘一倡導的14字廠訓,一直掛在廠裡最醒目的那面牆上。
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代配音藝術家們的淡出,像這樣能把中外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的經典對白,大約會越來越少了,但我們相信只要有這些聲音為伴,歲月留下來的溫暖,就一直不會消失。
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而很多人也已經進入暮年,我們唯有永遠記住這些為譯製片做出偉大貢獻的人,他們是:
邱嶽峰,畢克,李梓,劉廣寧,趙慎之,曹雷,戴學廬,尚華,於鼎,楊文元,富潤生,童自榮,喬榛,丁建華,沈曉謙,楊純成,施融,狄菲菲等等……
△ 20世紀80年代,上譯廠配音演員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