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漢陶工藝(一一記巴蜀漢陶非遺傳承人王武先生)
2023-05-28 14:26:12 2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陶痴
一一記巴蜀漢陶非遺傳承人王武先生
文/ 戴鎮謙
陶,乃是我們遠古的祖先們尋覓到火之後的產物,故而,陶之物,從史前到如今,一直都充滿著一種神秘和神奇,一直都代表著無上的崇高和神聖!
隨著漫長歲月的不斷重疊和消逝,在祖先們不斷探索的眸子裡,那些初始的陶藝,也慢慢地、慢慢地,靠近著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到了商代,從那些刻在陶灌上的魚蹤、獸形和男人女人的眼睛中,又誕生了另一種新型的產物一一瓷。初始的瓷,生於陶。而陶,又因瓷的誕生而進入到一種嶄新的境界。當漢月從秦關升起的時候,隨著各種釉陶(黑釉、白釉、青釉、灰釉)的相繼誕生,讓兩漢的陶,就像後來的唐詩宋詞一樣,成為了一座矗立於華夏大地的陶藝的高峰。與中原同一時期的巴蜀之陶,也在北陶的影響下,不斷高升並溶入了漢陶藝術的高峰之中。
自兩漢之後,整個華夏的陶瓷和陶瓷文化,都基本上是沿著一條因襲之路而趨而行而延伸的!縱觀如今的陶界,雖然陶品萬千,陶者千萬,從眾多的陶者中,也湧現岀了很多優秀的大師們,但所行之路,卻很少有人步出前人的轍跡,除了陶品的樣式及外形的變化有所增加、拓展外,基本沒有重大的突破和重大的變革。
前不久,在彭州市上階美術館的展場上,我有幸認識了巴蜀漢陶藝術館館長的王武先生。王武先生出生於天彭陶鄉之一的軍樂鎮,少小的時候,他就受父輩的影響而迷於陶,年僅十六歲的他,就拜在了蜀中陶藝大師一一四川輕工研究院教授姚開偉門下,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陶的釉色中遐想,他就一直在陶的脈紋裡探索,他就一直在陶的凸面上眺望,他就一直在陶的風光外徘徊。同時,他也就一直在泥土與火焰的絢幻裡,不停地,把自己的夢一次次涅槃。
日月如梭,昔日,為陶而迷的少年王武,如今,已是為陶而痴的中年王武了!他每天,總是喜歡站在紅紅的火焰前,去感受泥土在火焰中的絢爛;他每天,總是喜歡坐在各種釉色的陶器中,去化解心中那些五顏六色的遐想。一有閒暇,他就會獨自去找尋一個寂靜的地方,或看流水,或望藍天,或凝樹影。他讓飛鳥,在他的陶灌上落腳;他讓柳蟬,在他的陶杯上鳴叫;他讓風竹,在他的陶瓶上搖曵;他讓彩蓮,在他的陶盆中綻放;他把藍天和白雲,嵌入他的陶碗;他把綠水和青山,搬進他的陶盤。
三十多年的靈魂叩問,終於在2018的那個秋天,一個嶄新的砂陶形象應呼而出了一一這就是王武先生後來的專利和獲獎產品砂陶茶臺。砂陶茶臺的外形設計和表面裝飾是多種多樣的,有長方形平面彩色仕女圖茶臺,有長方形平面彩色山水畫茶臺,有長方形平面彩色花鳥畫茶臺,有異形凸凹面浮雕式素色蓮荷茶臺,有異形立體式素色小景茶臺等等……
砂陶茶臺,是陶痴王武先生,將傳統的巴蜀制陶技藝和個人的原創新技術科學相融後的產物。是天府交化和巴蜀元素相互吸收後的全新巨作。是一款永遠散發著氤氳之氣的華夏國寶。王武先生的這款發明,是屬於「會呼吸」的幹泡式的陶藝作品,它可以瞬間吸水,自然揮水,(一次吸水,可達5公斤以上),開啟了茶臺直接吸水而不用其它設備分流的全新方式,避免了水漬散灑,頻繁擦抹的麻煩,讓茶藝展示更加優美、典雅。王武先生的這款發明,是他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他以巴蜀漢陶的制陶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的科學制陶技術為準則,採用純天然礦物材料,經1280度高溫燒制而成,使其遇熱遇冷不變形,不開裂,不生異味。
因此,王武先生的這款發明,必將在巴蜀漢陶的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任何一門藝術的傳承,都關乎到我們這個民族未來的生活品質。王武先生深諳此理,於是,他把自己的《巴蜀漢陶藝術館》,設置成了,集展示、教學、體驗為一體的研發、傳承基地,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前來參觀漢陶,了解漢陶,學習漢陶的製作理論,實踐漢陶的製作過程,感受火焰的絢爛和漢陶的偉大,進而成為新一代的制陶者。
屈原在巜離騷》中寫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上下求索,是所有的藝術大師們,為了讓自己的藝術抵達巔峰的必由之路。王武先生,已在這條漫漫的路上,行走了很久很久了!相信他的巴蜀漢陶藝術,或遲或早,定能登上當代陶藝的巔峰!
【作者簡介】戴鎮謙,蜀人,當代詩人、油畫家、書法家。作品有散文詩集:巜月照黃昏》、《悠遠的回聲》。舊體詩詞集《蓬蓽集》、《鎮謙的詩詞》(一、二、三部)。新詩集有:《鎮謙的詩》。待出版的有:《鎮謙的詩》(二、三部)。巜鎮謙的散文詩》,《鎮謙的散文》等。一九九六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詩集《悠遠的回聲》,曾在散文詩界引起強烈反響,其典雅、豐沛、流暢而生動的語言和獨特的構思,至今,仍影響著無數的後來者。
出品單位:知見詩社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