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被裁員怎麼找工作(20歲就業難30歲被裁員)
2023-05-28 09:02:50 3
進不能攻,退不能守,家鄉回不去,城市留不下……這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現狀,他們說自己是漂浮著的「無根人」。
正如近日俞敏洪在直播對話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時所說的那樣:實際上現在人的退身之所變少了,甚至沒有了退路……各種因素下,他們只能往前進。
當焦慮被理解時,年輕人紛紛留言:城市容不下肉體,故鄉放不下靈魂,老俞,扎心了!
2022年的年輕人,焦慮之外,無奈更多。沒有退路的,何止是大城市的年輕人。
受表哥影響,23歲的王明的理想就是畢業去大城市做程式設計師,進大廠拿高薪……可惜他是2022年的畢業生,這一切因此變得遙不可及。
對於他而言,畢業似乎就是失業,投了幾百份簡歷有互動的寥寥無幾,只能不斷降低要求。現在的他仍為在家鄉找一份穩定雙休的工作努力準備著。前幾天看到「某汽車公司毀約20位應屆生」的熱搜,王明不禁嘆息,也許他們就是「不幸」的一代人,也許這特殊的年份中理想本來就是奢侈的事情。
根據教育部數據所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預計將超過千萬。在龐大的人數 反覆的疫情 嚴峻的經濟形勢等多重衝擊下,不管是考研、考公還是就業,2022年的畢業生要面臨的競爭都非常大,關於應屆生職業規劃,給出以下建議:
明確方向——考研、考公、就業、創業?這四條路,哪條都不會太容易。對於在人生新起點的應屆生們,此刻的選擇更為重要,這可能決定著你們的人生走向。花足夠精力選擇一份接下來你願意付出10000小時去做的事情,勢在必行。選擇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理想,也要參考身邊前輩的現狀,還要兼顧當下就業壞境,多溝通也多思考,心中有數才能做到理智選擇。精進自己——目前可能很多同學面臨著找工作或者備考的空窗期,即使沒有事情可做也不要讓自己閒下來。作為一個準職場新人,需要提升的東西還有很多,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結合自己的職業規劃主動去學習對應技能或者考取相關證書,提升自己的優勢。穩定心態——應屆生身份對考公考編進大廠都很有利,很多崗位都只針對應屆生開放,所以籤署「三方就業協議」要謹慎。把握好校招機會,職業目標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調整,但不要因為著急就胡亂投遞簡歷甚至大幅度降低要求,保護好自己五險一金等權益。除了考慮福利待遇,要更重視崗位成長和行業前景,做好長久職業規劃。夯實基礎才能平步青雲,今年這屆畢業生註定是不平凡的一代。2022年,願你努力,但別焦慮,因為年輕,皆有可能,沉著應對,靜待花開。
26歲的李紅,在教培行業做了3年的輔導老師,「雙減」之後見證了公司一批又一批裁員,終於也迎來了自己的離職。
與往年不同,受行業和疫情影響,今年的求職顯得格外艱難。待業5個月,新工作沒有任何進展,上周看到「某教培機構宣稱不招25 歲大齡教師」的消息,李紅焦慮至極。
她渴望留在大城市,看著空窗期時間越來越長,李紅想到轉行,卻也因為年齡經驗等因素猶豫不決。
一般而言,一個人3~5年才能真正進入某個行業,10年左右才能做到精通。轉行意味著你要放棄之前的所有積累,在新的領域從零開始。做決定前先要認清自己,看清市場,權衡成本,想好退路。關於轉行,有兩個建議:
避免情緒化轉行——想想當前行業自己的積澱和前景,以及轉行的原因是不是一時衝動。很多人在壓力之下急於擺脫困局盲目轉行,結果對新領域的行業規則不了解,工作模式與節奏不能適應,把自己推向了另一個「坑」,要付出的代價更多。擇優選擇控制變量——轉行的方向選擇至關重要,建議不要跟風熱門行業,任何行業都會面臨衰退階段。在選擇行業時,多關心時事新聞,時刻關注國家政策。鎖定行業後也要多做調研,身邊的人脈要用起來,和當前從事該行業的人多交流,汲取經驗。確定方向後還要控制變量,行業、崗位、職級,最好別一起變,否則要面對的挑戰將會非常大。「跳槽窮仨月,轉行窮三年」。大齡轉行,請三思而後轉。要有必成的決心,也要留失敗的後路。
32歲的許文,在北京拿著2萬多的工資,雖然說比在家鄉能掙得多點,但遠遠不足以支撐他在大城市立足。思慮再三他終於下定決心回老家,但在小城市的生活仿佛並沒有比北京輕鬆多少。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私企的崗位還算對口,工資只能給到4.5k,五險一金也沒有。最主要的是這裡的工作枯燥乏味,讓許文的每一天都過得很絕望。
從北京到家鄉,對於許文而言仿佛穿越了整個宇宙。大城市前路未卜,小城市從頭開始更難。放不下肉體的北京,容不下靈魂的家鄉,沒錢沒背景的年輕人到底何去何從?
留在大城市——如果你有過硬的本事,有強大的抗壓力,現在的工作還算滿意,那建議再加把勁,畢竟大城市可能性更多。在大城市穩定下來之後,資產增值、個人發展都會得到城市助力,後代的壓力也會相對小一點。回家鄉生活——回老家不意味著躺平,不少人會選擇在大城市積累一定經濟基礎和專業能力,回老家買房結婚,考事業編。離家近,壓力小,照顧父母也很方便。不過小城市也要面臨經濟壓力,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會更艱難。不管是在大城市尋夢還是小城市堅守,前進都是必然,所謂的退路,不過是另外一個方向前進的道路。或許對於更多人而言,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對於35歲在大連定居的廣志而言,壓力來自工作,也來自生活。上有四個老人要供養,下有兩個孩子要上學,這是一個不敢隨便停下的年紀。
在目前的公司做了快10年,工齡越來越長,薪資卻穩如泰山。新來的領導比自己小2歲,新來的員工比自己賺得多,最近的他心態極其不平衡。
廣志也想過跳槽,畢竟這是最快速的漲薪途徑。投了一段時間簡歷後他也終於明白:35歲在職場已經不再是有競爭力的年紀,甚至連考公務員的退路也沒有了。
「35歲現象」是個人發展瓶頸,也是職場生態現狀。是人就會衰老,是職場就難免有「年齡歧視」,打工人該如何避免「年齡天花板」困局呢?
認真考量所處行業——所謂「年齡天花板」是有一定行業屬性的,有些行業越老越吃香,有些行業則更偏愛年輕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擇業或轉行時,除了薪資待遇等短期收穫外,也要考量行業的「年齡天花板」問題。終身學習提升自我——信息化時代知識技能加速更新,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職場要求。升職就是突破「年齡困局」的有效途徑之一:工程師可能30歲就是天花板了,經理總監大概40歲左右……隨著層級升高,年齡天花板也會越來越高甚至消失。如果無法走升職路線,不妨走專家路線,成為「稀缺」人才,對於公司來說,你的替換成本越高,你的職場路就越「穩」。35歲應該是什麼狀態, 升職加薪?中年危機?逐漸油膩……其實,路都是自己選擇並闖出來的,人生的軌跡本來就是各有不同,做好規劃,不斷提升,職業生涯才能順利前行。
每個時代都是新的徵程,每一代人都有新的挑戰。氣候異常、病毒肆虐,2022年的徵程不算順利;就業困難、失業欠債、被迫轉行,2022年的打工人也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但我們堅信困難只是一時的,沒有撤退可言,不如前進再說。扛過疫情,必將所向披靡。
↑本期封面 需要自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