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劇院看娛樂過足癮(新老聽客重聚長江劇場覓知音)
2023-05-27 22:26:16 2
「來上海白相,最愜意的安排就是——高鐵兩天來回,晚上和親戚聚餐,次日下午聽場評彈,開開心心迴轉去。」隨著上海評彈團長篇經典書目傳承系列展演在長江劇場啟動,這個曾是不少老聽客相聚的「到地方」再次熱鬧起來。上周末,為期兩日的《十美圖》上演,高朋滿座;而此前《玉蜻蜓》《珍珠塔》演出,都有觀眾哪怕坐高鐵也要來捧場。
聽書講究一個氛圍,有凝聚力的書場承載的不僅是臺上臺下的觀演關係,也是新老朋友交流心得、尋覓知音的心靈依託。長江劇場的紅匣子雖小,卻是極為適合評彈表演的場地。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人氣這東西很難捉摸,以長江劇場為例,照道理隨著城市變遷,習慣在這裡聽書的周邊老居民大多都搬走了,但不論是舊改搬家到松江、青浦的,還是隨著子女落戶到楊浦、寶山的,就算換乘兩三條地鐵線,還是要回到這裡來聽書最有味道。」
距離長江劇場不過百米之遙的鄉音書苑,也是同樣的情況。高博文說,和國外人們聽歌劇、賞交響樂,休息時間會有雞尾酒小聚的需求類似,評彈老聽客們也喜愛交流當日的「聽書心得」。「評彈演員最安慰的,不是聽到場子裡響起掌聲,而是瀰漫在觀眾席中那種窸窸窣窣的交頭接耳的聲音,那是老聽客們對演出有了議論的欲望。誰人今朝這句唱特別嗲,誰人在這個地方出噱頭讓人想不到,都會是傳統書目帶來的新驚喜。」
自2018年長江劇場全新亮相,上海評彈團便是首批入駐的團隊。高博文直言:「到長江聽說書,很早就是滬上乃至周邊地區評彈愛好者的優選之一。評彈和長江劇場淵源深厚,過去不少重大評彈演出都選擇在老長江舉行。」在高博文記憶裡,他年少時就常來長江等退票。上世紀80年代末,高博文尚未入職評彈團,聽說長江劇場有紀念陳雲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談話發表10周年系列演出,便特地來聽書:「那時連演三天,江浙滬的名家都來了,每場都到晚上十一點過後才結束。」
雖說最初回歸長江劇場時,高博文也是試水心態:「怕的是氛圍沒有了,就不好再聚人氣。」沒想到短短幾年,不但聚攏了新一代的年輕觀眾,就連老聽客們也是聞訊而至,讓他欣慰的是,如今的長江已然是一批四散搬離的老鄰居得以相聚的地方:「可以聽書,也可以聊天,城市雖然變大了,但心的距離依舊。」
據高博文介紹,在長江的每場演出基本都配備了名家、中生代和青年三代演員的陣容,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給予年輕人更多演出和學習機會。「不怕沒觀眾,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把這門藝術延續下去。」對評彈的未來,高博文充滿信心,而長江劇場內也將繼續彈詞、三弦聲不斷,《西廂記》《描金鳳》等一眾傳統題材都將以長篇集萃的方式陸續與觀眾見面。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