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終局營救是紅色電影嗎(解放終局營救影評)
2023-06-13 21:15:06 3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解放了,天亮了,在這個秋天滿是收穫;解放了,天亮了,勝利的號角在天空響徹……」我坐在電影院裡,靜靜聆聽著歌曲從純真童聲過渡到渾厚男聲再到婉轉的女聲,思緒隨之漸漸飄遠。
▲《解放·終局營救》劇照
對大多數人而言,戰爭似乎太過遙遠,而且人們對其往往有著非常刻板的印象——大致就是槍林彈雨、廝殺與死亡,還有著濃濃的說教意味。對於我個人而言,近年來的國產戰爭片我實在很少觀看,因為實在太循規蹈矩,就算是美國拍的《拯救大兵瑞恩》與《血戰鋼鋸嶺》,其本質也不過是在戰爭大背景下的個人英雄主義商業片。不過昨日在獨自觀看《解放·終局營救》後,我是紅著眼眶走出觀影廳的,不過我絲毫不覺得尷尬,因為像我一樣的並非少數。
▲「平津戰役」形勢圖
在「平津戰役」這場大決戰中,對陣雙方有自己的立場,進而也會有自己的選擇,這其實無可厚非,亦是理所當然。在大戰前夕,所有人都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也包括電影的主人公——幾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為摸清天津城內的布防情況,解放軍炮兵偵察連連長蔡興福(周一圍飾)、偵察兵馬寶樹(王迅飾)、報務員廖楓(郭麒麟飾)、炮兵見習參謀葛貴忱(王鏘飾)四人臨危受命,組成解放炮兵偵察別動隊,喬裝潛入天津城。與此同時,負責轉移北平守軍眷屬的國軍軍需官姚哲(鍾漢良飾),正帶著女兒準備逃出天津城。
▲姚哲與女兒小蘭劇照
在我看來,這樣的身份設定其實充滿著戲劇性的對比意味。為了民族解放大業,蔡興福四人冒著隨時可能犧牲的風險毅然入城執行任務,而姚哲作為守城的一方,腦海裡卻只想著如何讓女兒和自己活下去,所以千方百計地要逃出嚴密封鎖的天津。就這樣,在「天津戰役」即將打響的背景之下,姚哲這個小人物被上司和蔡興福等人推上了舞臺,其內心軌跡的變化、善良與正義的覺醒,讓觀眾倍感動容之餘,也開始思考和擔憂小人物在大環境下的最終命運。
▲民國時期天津街頭面貌
作為一個不起眼的軍需官,姚哲稱不上愛國,也做不到忠於上級,在察覺到危機悄悄逼近之時,他幾乎傾其所有,只為給六歲的女兒小蘭一個生存下去的機會,那就是一張前往香港的通行證。可是在一些淪為戰爭機器的人眼裡,其他人的生命都是不值錢的,只要能為己所用,他人的性命就和抹布沒什麼區別——在姚哲的上司眼裡,他就是自己用來收拾爛攤子的一張抹布。在上司的嫁禍陷害之下,姚哲突然背負數條命案。他怕了,所以要逃,而且是第一時間就要逃。
▲《解放·終局營救》劇照
在遇上進城執行任務的蔡興福四人時,姚哲的國軍軍官身份令他與四人呈現出天然的對立。奈何他被人抓住了痛腳,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活下來,他只能被迫配合,先將逃出城這件事放在一邊。在解救眾人的過程中,姚哲抓住難得的機會,直接開車帶著女兒逃跑,卻不想小蘭純真地望著父親,問了一聲:「他們呢?他們怎麼辦?」那一刻,姚哲的國軍軍官身份在羞愧中褪去,只剩下父親和中國人的本色。他調轉車頭衝向蔡興福,決定挽救他們,為了眼前的解放與日後的和平。
▲不幸犧牲的廖楓(劇照)
從畏畏縮縮到挺身而出,從自私怯懦到義無反顧,從被迫前行到主動引導,從連槍都不會開到自製炸彈,姚哲在父女情和戰友情的催化之下,一點點衝破立場與身份的阻礙,與原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團結在一起。眼見廖楓(郭麒麟飾)、馬寶樹(王迅飾)、老曹(傅亨飾演)陸續犧牲,姚哲心底的鬥爭火焰越來越旺,他為了女兒、為了戰友,也為了城內眾多的人,要與自己的舊部隊抗爭到底。
▲「天津戰役」場景油畫
在城內劇情緊張發展的同時,城外的大軍也沒有停止行動,總攻的炮火提前打響。戰爭勝利後,和平似乎重新降臨,曾經毅然赴死以執行任務的蔡興福活了下來,曾經想帶著女兒過平安日子的姚哲卻因為替蔡興福擋子彈而死。從槍林彈雨、磚塊瓦礫之中穿行的姚哲,終究不是超級英雄,他一方面感嘆於自己即將死去:「我怎麼那麼冷……」另一方面他又毫無怨言與後悔,只是放心不下女兒,交代蔡興福:「不要告訴我女兒,隨便編個理由,她很好騙的……她怕黑你隨便學幾首歌吧,她很好哄的……對於解放,我盡力了……」姚哲將濃濃的牽掛化為最終的託付後,充滿遺憾地死去,死在了國家解放的前夕。
▲《解放·終局營救》劇照
影片的結局雖然稱不上完美,但對於戰爭片而言,這卻是悲慘的真實——因為在戰爭年代,每個被時代洪流所裹挾的人,都無法再左右自己的命運,每一個活著的瞬間都可能是最後一刻,每一次擦肩都可能是最後的告別。於我而言,這其實就是那些紀實電影與戰爭類題材影片的現實意義,不為了博取眼球而砸特效,不為了謳歌主旋律而拍攝樣板戲,只需要忠實記錄戰爭環境下小人物面對自身生存和國家利益所做出的選擇,然後交給觀眾評判與感懷。
總的來說,無論是作為從小人物角度敘事的影片,還是發生於歷史大背景之下的戰爭片,《解放·終局營救》都值得大家走進影院觀看。
參考資料:
《平津戰役紀實》《天津戰役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