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蜱蟲成災(蜱蟲正在山東這些地方)
2023-06-22 06:13:26 2
夏天到了,
進行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
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
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
但在外遊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
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動物——
蜱蟲。
近期,濟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前往長清區六裡村、石窩村、東菜園村等村莊、山坡、農田、林地等區域及園博園景區開展了病媒生物密度監測工作,並對監測區域動物染蜱情況進行了調查。監測發現蜱蟲高發,提醒大家防範。
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王東表示,調查發現,監測現場蠅類密度可達20-30隻/籠∙日,鼠跡5處/千米。監測區域農村外環境蜱蟲的平均密度約為1.35隻/米,山坡蜱蟲密度可高達12.6隻/米;宿主動物中,羊只帶蜱指數9隻/只,家犬帶蜱指數3隻/只,家禽暫未發現有蜱蟲寄生。
據介紹,蜱又稱壁蝨或扁蝨,俗稱草爬子、八腳子、狗豆子,是一類專性寄生的節肢動物,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目、蜱總科,分硬蜱科和軟蜱科。全世界蜱類已知1000多種(硬蜱科800多種,軟蜱科150多種),我國已知蜱類120多種(硬蜱科110多種,軟蜱科10餘種)。
蜱蟲為什麼被稱作「奪命蟲」?
每年四五月,都是蜱蟲咬傷的高發期。蜱類叮咬宿主吸血,叮咬吸血時多無痛感,故不易被發現。宿主皮膚傷口產生反應,引起水腫、發炎,甚至形成潰瘍。有些蜱的唾液腺中含有麻痺神經的毒素,使人畜或其他動物宿主肌肉麻痺,嚴重時可引起宿主癱瘓,稱為「蜱癱瘓症」。
此外,蜱還能傳播許多病毒、螺旋體、立克次體、細菌、原生動物等病原體,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萊姆病、森林腦炎、巴貝斯蟲病、無形體病、野兔熱等多種疾病。
蜱蟲叮咬人後會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故蜱蟲也有著「奪命蟲」的別稱。
201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此症候群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王東說,蜱為不完全變態,整個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若蟲、成蟲4個階段。因為硬蜱的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所以硬蜱對蜱傳疾病的流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蜱蟲吸血時多叮咬宿主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吸飽血後身體迅速膨脹,體積可擴大幾十倍。
蜱蟲叮咬危及生命,濟南曾有人被咬後身亡——
2018年7月,在濟南歷城區港溝街道辦桃科村,一名老人因被蜱蟲叮咬身亡。7月13日,老人突然感覺乏力、腰疼,去村內的衛生所查看後並未查出病因,轉往市區的醫院進行治療。在確診為蜱蟲病後,老人第二天就轉入市傳染病醫院,接受更專業治療。但經過多天搶救,7月21日,她仍不幸離世。據了解,老人所得的疾病,是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這種病導致其多個臟器的衰竭。
濟南市疾控中心特別提醒
在野外活動或作業時,儘量穿淺色、光滑的衣服,著長袖、長褲、戴帽,紮緊袖口、褲口,外露皮膚塗抹驅避劑,防蜱侵入;避免在蜱蟲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露營,通過有蜱的地區應疾步快走而不作停留;離開時應相互檢查身體和衣物是否有蜱叮咬或附著,仔細查看寵物是否染蜱,返回家中及時洗澡並更換衣物。
「一旦發現蜱蟲叮入皮膚,不要生拉硬拽,應及時求醫取出,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王東說,一旦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潰爛或紅斑等症狀,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告知蜱叮咬史,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來源|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