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城市歷史(歷史學家潘洵解析)
2023-06-18 07:11:49 4
中新網重慶11月10日電 (記者 劉相琳)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推廣,「8D魔幻城市」「輕軌穿樓」「現實版千與千尋」等標籤,讓重慶成為年輕人嚮往的旅遊勝地。10日,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歷史學會會長、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潘洵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表面上看是短視頻帶火了重慶,是網際網路 注意力經濟的體現,但其實這和重慶獨特的城市風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分不開。
由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聯合時光裡獨立書店共同主辦的「見證·助推·貢獻」故城說·重慶(第一季)活動此間正在進行。潘洵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山水是重慶的「顏值」,人文是重慶的「氣質」,重慶成為「網紅城市」,既源於當地特殊的自然條件,更源於重慶厚重的歷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與城市血脈相通,骨肉相連,是推動城市進步的深層次力量。「文化優勢是最難以替代模仿的優勢。」潘洵說,重慶在200餘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巫山猿人就是最好的例證。重慶除了歷史文化悠久以外,最重要的是,重慶歷史文化本身的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圖為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歷史學會會長、西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潘洵接受記者專訪。 吳曉東 攝
重慶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內陸腹地最早對外開埠的通商口岸之一,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戰爭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新中國成立後,重慶是西南軍政委員會所在地,並成為新中國的大工業城市,「三線建設」的戰略基地。改革開放後,重慶又先後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3000餘年文明史,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是巴渝文化發祥地,也是「紅巖精神」形成地,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光耀千秋。
潘洵認為,重慶歷史文化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首先是區域歷史文化,以巴國在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建都為標誌,讓重慶成為區域城市。隨著宋光宗趙惇在恭州先封恭王再即帝位,把重慶推向了全國的舞臺。抗戰時期,重慶又成為國民政府戰時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這把重慶又推向了國際。在潘洵看來,這一系列的發展變遷,塑造了重慶厚重獨特的文化底蘊。
「歷史對城市精神的塑造,尤其是對城市中人的性格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潘洵說,重慶是山城,在農業社會,對於重慶人,尤其是生活在三峽地區的人來說,條件艱苦甚至稱得上惡劣。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形成了重慶人跋山涉水、忍辱負重的性格特徵。
重慶是一座移民城市,歷史上形成了多次移民浪潮。潘洵指出,無論清朝時期、抗戰時期,還是三線建設時期,數次大規模移民浪潮,形成了重慶城和重慶人包容、開放的文化與性格,以及勇於創新、不屈不撓的品格,這也是重慶如今城市底色之一。
潘洵表示,城市的歷史是城市的文脈,歷史和現實永遠聯繫在一起,要認識現在,最好的方式是回望歷史。因此,對於歷史文化名城重慶來說,在開創城市未來的進程中,一定要珍愛歷史,從豐富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經驗、尋找力量,才能把握現在和未來。
城市發展中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城市現在和未來建設發展中寶貴的財富。潘洵說,弘揚城市的精神,需要從城市歷史中尋找,比如巴蔓子給重慶留下的忠義和誠信,南宋合川釣魚城之戰彰顯的英勇無畏、頑強不屈,抗戰時期面對日軍狂轟濫炸的「毀家紓難」和「愈炸愈強」,解放戰爭後期歌樂山英烈的寧死不屈、不忘初心,改革開放後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中的先行先試、開拓創新等,都是重慶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重慶要走向世界、影響世界,講好重慶歷史文化故事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