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創新與傳統的議論文
2023-07-02 15:48:53 1
創新就像是一扇關閉的門,需要我們去打開,勇於創新,你會發現很多,勇於創新,你會懂得很多,只有勇於創新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強者。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高中創新與傳統的議論文一:
五千年泱泱華夏,綿延的文化大概是國人最值得驕傲的積澱。面對文化傳承的話題,大抵都逃脫不開傳統與創新的爭辯。
傳統,自是一代代人智慧。是中國人鐫刻於骨子的禮俗教化、文化底蘊。這是不可拋卻捨棄的。拋棄傳統,就於無形中切斷了你與大地歷史的紐帶,成為無根的浮萍。
馮驥才的鄉土傳奇,深入鄉間野地只為求得農耕文明時代最後的慰藉與精神;韓少功的尋根文化,朝山謁水叩經問史無非為尋得古典文藝。中國人不可缺失的底蘊。堅持傳統,並不是膚淺於模仿古人所作所行;應從這種淺表的喧鬧中掙脫,立於對高潔品性精神與文化風骨的繼承。
傳統固然是應緊握於手心的風箏引線,可百代以前的微風難以使「文化之箏」高揚於世。囿於傳統,無疑是故步自封、抱殘守缺,不加以創新改良,無法為時代所容,只能看著它一步步邁向衰亡之境,真正感受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蒼涼悽楚罷。
不在傳統文化上做無謂固執的逗留。創新者,大凡有「捨我其誰」的大刀闊斧的氣概與對傳統文化的欣賞與批判俱存的銳利眼光。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便是打了復興羅馬希臘文化的旗號,尊重人的眷戀信仰,是從「上帝先造螞蟻,第六日才造人」的敬畏中保存對「萬物有靈,眾生平等」的敬畏。又以冷酷辛辣的筆觸撕扯開社會真相,將人們從蒙昧渾濁中拽醒。
從對世人的警醒觀之,文藝復興是中國文化傳承的優秀範本。創新與改良文化,做到「去糟粕,取精華」,是引領世人認識感知時代,洗滌俗人的思想品性的清流,淙淙而過,流向廣闊未來。就從上海鄉音來看,由於一批外來人口的更迭,上海話兼容並包了吳儂軟語的婉約與清新和北方的豪放硬朗,是這座繁華都市平添濃厚的煙火人情味,鄉土文化更易傳播了。
木心先生對國人與山水之情有一番妙悟:唐代詩人開始親近自然,費盡辭藻誇讚。到了宋代,無處可誇,詞人便賦予山水自然以仙妖的形態與人共為嬉樂了。文化本身同自然更為親厚,改變了一味的流連忘返,上升到「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境界中去。林風眠對中國繪畫的希望,大都是保留傳統的筆墨氣度,追求除此之外的形神兼備。文藝的發展莫不如是,只有符合時代需要,才是繼續傳承,提升到新的高度。
文化傳承,無論是對世人的開蒙還是對文藝本身的發揚,都要立足於傳統的精神氣韻,又高於傳統的古舊,延伸出新的藝術高度來。
如此,引領傳統不倦前行。
高中創新與傳統的議論文二: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裡。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裡,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湧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乾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於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說,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高中創新與傳統的議論文三:
「板橋體」看似單個字形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羨慕鄭板橋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風格來出名,那麼他必定會走入一條死胡同。因為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不可無一」,是肯定了「板橋體」獨特的藝術價值和不朽的藝術地位;說「不可有二」,則揭示了藝術創作中的真理。正如賈平凹在信中對小妹所說:「對於大師,你只能學習,不能效仿。」
「板橋體」與「揚州八怪」的其他藝術風格的誕生,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在那個壓制人才發展、摧殘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揚州八怪」用一種不合乎世俗審美標準的藝術風格,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於權貴的蔑視和抗爭。可以說,「板橋體」的「非隸非楷,非古非今」是掙脫束縛,思想和心靈獲得自由的象徵,這也便是鄭板橋作品的韻味所在。後人如果模仿「板橋體」,只能有其形而無其神。這樣的作品,當然「不可有二」。然而,許多人並不信奉這個原則。當文學與時尚產生了關聯,似乎文學創作也能產業化發展,作家也能按一個模子批量生產了。書店裡,佔據「暢銷書架」的一會兒是懸疑小說,一會兒又是通俗哲理。花樣總在翻新,卻大都千篇一律。那些書雖暢銷一時,不久卻被遺忘在角落,蒙上塵垢,掛上蛛網。馬克思說過:「所有的價值最終都只剩下時間。時間會濾去所有跟風的作品,最終只留下一部或幾部體現時代精神,關注人類和人生的作品。」
這麼說,我們是否就不要學習他人的作品了呢?當然不是。那些膚淺的跟風之作,正是因為對文化藝術傳承、研究不夠,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落於俗套。因此,傳承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創新則為之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不僅藝術創作如此,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許多方面,都要傳承與創新並重。改革開放後,我國與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頻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經驗,嘗到了甜頭。但是現在,我國的創新實力卻比較薄弱。前幾日的《文匯報》上說,上海的服務業管理照搬製造業管理模式,阻礙了服務業起舞。在此,製造業管理模式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吧。有變通與創新,才有突破。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我們都要廣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並充分認識自身特點,選擇正確的發展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