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到70歲老人應該注意什麼(切記要少去這3個地方)
2023-07-02 17:40:42
我國現行退休年齡相對偏低,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退休,是工作的結束,新生活的開始。
60歲以後,不應該去的地方,哪怕去一次都會顯得多餘,幾乎可以說沒有多少好處,不是精簡了人際關係,而是讓人際關係臃腫。
一、閒來沒事,儘量少去別人家裡串門
隨著年紀的增長,對「串門」這件事,很多人越來越不熱衷,甚至一年到頭,都不會去別人家。一年到頭,更多的人往往都是過年的時間,走親訪友。現在很多人過年期間難得晚輩們有假期會選擇全家旅行度假,過年拜年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有的僅僅是電話拜年,或者在微信群裡,和親友們聊聊天,發個紅包,就算是拜年了。
有的人較真,說我們不是這樣的。但是,你別說這樣的例子生活裡真的不少。
60歲以後,隨著年紀的增加,平時串門這件事。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果因為「閒著沒事」去別人家串門,純粹是沒事找事的節奏。
首先,去別人家裡串門,大家都很熱情,自己也不能「怠慢」別人,往往會導致過分的假熱鬧。
有的人,家有喜事的時候,喜歡請很多親戚朋友去湊熱鬧。你如果去了,也就是「其中一員」,並沒有被款待的感受。匆匆忙忙吃一頓飯,大家就各自回家,這樣的交往方式,反而令人討厭。
還有的人感覺,去別人家裡,不得不看別人的臉色,不得不顧及別人歡不歡迎或者別人家方不方便待客,生怕無話可話,更怕無話不說,況且有可能會誤打誤撞到別人的私密生活,無論是沒有來得及收拾的衛生還是沒有顧得上遮掩的物件,都會各有各的難堪。
如此,一來二去你就會感嘆道:遠沒在自己在家裡面獨處愜意,遠沒有自己出去遛彎自在。
總結來說:老年人朋友交往方面,要做減法。守好自己的家門,也少去別人家串門,不隨便打擾別人。
真的要去別人家串門,是你的自由,但還要學會察言觀色,別讓主人不高興。即便是很平時很要好的「兄弟,姊妹」。
二、沒事儘量少去原單位
其實,人在退休以後,若是心裡一直和原單位「聯繫」,也不想淡出同事的朋友圈,那麼生活將永遠無法重新開始,這其實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畢竟有人走茶涼的說法,
不管你曾經是誰,不在位了,就都已經翻篇了。既然已經離開單位很長一段時間,也就不要自討沒趣。再多的風光,再多的成就,都成為了明日黃花,沒有人會再次提起。
《喬家大院》中的孫茂才,為喬家的生意立下很多功勞,因犯錯被趕出了喬家後,想投奔喬家死對頭錢家,錢家卻對他說:
「不是你成就了喬家的生意,而是喬家的生意成就了你!」
保留最後的體面,淡出同事的朋友圈。
加入一意孤行,你會發現,伴隨著離開單位的時間延長,豈止是茶涼了,簡直是茶已經倒掉了。況且無論是看到以前的上級還是撞見以前的下級,都會深感彆扭。但凡遭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前去原單位純粹是找不痛快。
退休後,單位同事漸行漸遠或不再聯繫,這是必然的結局。
電視節目《我的前半生》中賀涵的職場金句:
「你來工作是來賺錢的,不是來交朋友的,交到朋友是驚喜,交不到朋友才是正常的。」
總結,把心思和時間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重拾愛好,幫助他人,繼續奉獻,豐富自己的生活,才是退休的正確打開方式。
三、儘量不去同事,同學聚會的地方
不管是小時候的同學,還是大學以後的同學,聚會就會成為首選的模式。很多老人之所以參加同學聚會,是因為對過往的同學有或多或少的美好印象,可是當真正參加同學聚會,極有可能會大失所望。
往往參加同學聚會越是人數眾多,越有可能會出現魚龍混雜的現象,除了炫耀、攀比、趨炎附勢、拉幫結派或者吹牛等司空見慣的情形,還有個別同學會趁機用新歡或者舊愛的身份引發婚外情。
最後恍然大悟:原來參加同學聚會有收穫的可能,就有付出沉痛代價的可能,重中之重的沉痛代價就是曾經的美好的印象一去不返。
退休以後,不管和誰聚會,大家的在一起,就是拉拉家常,共享生活中的喜事,排解心中的難事。
再說,參加同事聚會。如果你把退休的領導當領導,還點頭哈腰說話,那麼就別去參加聚會了。六七十歲的人了,還要看人臉色,這樣的日子,不就是給自己添堵。
職場上的勾心鬥角,「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憋屈,根本就不要在乎了。遠離職場,過我行我素的生活,並沒有什麼不好。
聚會的時候,你總是鞍前馬後,給別人當服務員,大可不必。你卑微的樣子,委屈了自己,也會讓身邊的人,瞧不起你。
人老了,經歷過太多的風雨,仍舊嚮往美好。
人老了,越活越單純,一切順其自然。
總結來說,往後餘生如若能夠做到明智的取捨,將會有舍就有得,為此沒有好處的事情,能少做就不做,能不做就不做,權衡利弊在先,趨利避害在後,後半生才會更加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