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出爐了嗎(十大國家中心城市)
2023-07-02 09:16:49 4
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全國城市體系規劃綱要》,其中有五個城市被確定為了國家中心城市。
這也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除卻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之外,還有著兩個直轄市,天津和重慶。
之後,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也是相繼被納入到了國家中心城市之列,根據先富帶動後富的原則。
一旦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那麼勢必將會有比其他地區優先發展的各種機遇,因此,國家中心城市的確立,便受到了全國各地區的熱切關注。
目前,有九個城市已經被認定,接下來的第十個名額將會花落誰家呢?這也是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何為國家中心城市也許很多人對於國家中心城市這個名詞還較為陌生,其實早在2005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了這個概念。
原建設部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初步使用了「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隨後,2007年,原建設部在上報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更是明確指出。
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文化、經濟、交通等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
不僅如此,對推動國際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方面也是起到了一定的門戶作用,正因如此,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備全國範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這兩大最基本的特徵。
然而,這個時候大眾對於國家中心城市仍然沒有太大的概念,直到2010年,住建部明確地將五大城市認定為了國家中心城市,這才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概念的提出和落實,對於我國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完成國家賦予的國家戰略的實現,比如「一帶一路」倡議。
尤其是在當下,我國正處於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期,要參與全球的產業分工,更要明確提升產業的分工層次。
與此同時,還要設立各種對外開放平臺,來增強我國的國際化程度,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除此之外,建立國際性的交通樞紐等等一系列建設,都需要國家中心城市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帶動作用。
在中國完成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允許部分先富,然後帶動後富,在這其中,發揮城市群的核心組織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這些城市群核心作用的發揮,更是需要國家中心城市的帶動。在國家中心城市肩負如此之重的責任的同時,自然也是享受著優先的發展機遇。
不可否認的是,「國家中心城市」如同一塊金字招牌一般,一旦被認定也就意味著該城市得到了國家最高層面的認可。
這對城市無疑來說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包裝和宣傳,不僅如此,在國家一些重點的改革創新舉措方面,一些具有戰略意義和引領意義的先行部署上,國家中心城市都有可能得到優先的考慮。
除此之外,在國家進行一些重大的功能性項目的建設和配置時,例如空港經濟試驗區等等,國家中心城市無疑也是佔據了一個有利的位置。
02 名額有限,競爭激烈面對國家中心城市認定所帶來的種種福利,各個城市也是紛紛開始了比拼,一度形成了競爭的熱潮。
各個城市對於此事也是表現得尤為的積極和迫切,曾經在2016年9月25日這一天中,就先後有三座城市表達了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的決心。
這三座城市分別是鄭州、長沙和瀋陽,雖然有著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得知,大家對於此事的重視程度。
更何況,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明確表示了構建10個全球與國家中心城市。
這也就意味著名額只有10個,而當時已經確定了6個,僅僅只剩下4個,競爭程度更是尤為的激烈。
而早在鄭州還未被認定之前,它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
2016年12月中旬,有消息聲稱鄭州入選了國家中心城市,15日下午,鄭州市委就轉載了這則「鄭州成功入圍」的消息。
然而,沒過多久,該消息就被撤掉,原來這僅僅是媒體平臺的猜測,並不是官方的消息,讓鄭州市委空歡喜一場。
而在隨後17日舉行的首屆併購大會上,時任河南省常務副省長的翁傑明在致辭時也是說道:「鄭州剛剛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
於是,這一連串的消息讓廣大網友陷入了深深的迷惑,究竟鄭州入選的消息是真是假,一時間竟無法得知。
直到12月26日對外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表示了,支持鄭州、武漢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隨後,2017年1月25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官方消息,公布了武漢、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
從鄭州這跌宕起伏的經歷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各個地方對於該項目的重視程度和迫切。
而隨著鄭州、武漢被相繼確定,國家中心城市的名額更是寥寥無幾,在這種情況下,競爭也是變得更加的激烈,各個城市為此爭先做好了準備。
除卻已經被確定的九個城市,其餘提出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目標的城市分別有南京、瀋陽、長沙、深圳、杭州等城市。
而隨著國家中心城市名單的陸續公布,其選擇標準也是引起了眾人的關注。
時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的李迅說道:「如何來確定國家中心城市,是有著一類測算指標的。不是按照數量來分配,也不是各個城市申報就可以的。」
除此之外,李迅也是表示,會根據每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綜合交通能力等各個方面去測算。
更是會考慮到一些細化的指標。比如對方開放平臺的數量,國際科技創新基地的數量、國家級會展中心的建設情況等等,這些都會被記在衡量標準之內。
03 有利候補,相繼落選而在這競爭中,也是有不少被人們看好的城市落選,早在武漢未被認定之前,長沙就與武漢相齊名,互相將對方視為競爭對手。
而長沙又是因何原因在這場競爭中落敗的呢?雖然,在當時的中部地區,已經確定了兩個國家中心城市。
但是按照長沙的實力來講,長沙市委書記表示有信心與武漢、鄭州競爭,畢竟按照2015年的經濟數據,長沙的GDP為8600億元,鄭州為7450億元,而武漢為11000億元。
在這種情況下,長沙怎麼也不肯相信自己竟然會落選,對此,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表示:
「長沙與武漢相距較近,而武漢則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輻射能力要高於武漢。
而鄭州則位於隴海鐵路與京廣鐵路的交叉點,是航空和公路運輸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此,從交通意義上來講,鄭州的輻射能力也要強於長沙。」
再加上,鄭州的人口眾多,在河南省內並沒有第二座城市可以與鄭州相抗衡,這也就加強了鄭州所具備的中心性。
種種原因也就導致了長沙的落選,在國家中心城市的這場爭奪戰中,屬於一線城市的深圳竟然沒能登上熱門,這是為何?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時期的第一個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迅速,如今總量幾乎將要超越廣州。
而對於深圳究竟會不會出現在國家中心城市這一名單中,李迅表示:「珠三角和長三角不一樣,情況較為複雜。」
「在長三角中,上海是我們公認的龍頭老大,然而,在珠三角中,這個地位其實應該歸香港莫屬,除了香港之外就是廣州、深圳,都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而因為「一國兩制」方針的影響,香港自然也就沒有在考慮之內,所以珠三角區域的競爭城市主要在廣州和深圳之間。
對此,李迅認為深圳的確是一個創新型城市,在未來也勢必會發揮著一定的引領作用,然而在文化影響力、國際交往影響力等方面卻與上海等全球城市有著一定的差距。
對此,其他專家人士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在經濟和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區域,僅僅只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疊加輻射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那麼,面對這僅剩的國家中心城市的一席之地,這個名額最終會花落誰家呢?對此,網友也是產生了不少的猜測。
按照區域看,目前所確定的中心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屬於東部地區,重慶和成都則位於西南內陸,武漢和鄭州位於中部地區,西北則是西安。
因此,位於東北地區的瀋陽,長三角中的南京和杭州都有著極大的入圍可能,他們不僅城市規模較大,產業基礎也較厚,有著一定的區域影響力。
而在這之中,瀋陽的勝算顯然要大一些,南京、杭州和上海同位於長三角,在上海的覆蓋下,南京和杭州再入圍的機率也就顯得有些渺茫了。
相較於其他地區,東北的發展雖然較為落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為了成功形成輻射作用,在東北地區很大可能會設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
而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被列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山東無疑也有著上榜的資格。
山東作為黃河流域中唯一的沿海城市,在黃河經濟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領導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山東的其中一個城市也將成長為國家中心城市。
當然,區位布局僅僅只是被列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其中一個因素,除此之外,城市的綜合實力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十分的重要。
在這有力的候補城市中,單從經濟規模看,青島、濟南、福州等城市遙遙領先,青島更是這之中唯一的一個萬億級城市。
從資金總量上看,瀋陽、濟南、青島的基礎又較為雄厚,然而,考慮到國家中心城市所起到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隨著強省會的突出,相比於其他城市,可能省會城市的贏面更大一些。
基於種種因素的考慮,瀋陽、濟南、長春、福州可能會是第十大國家中心城市的熱門選擇。
但這不是既定的,國家更高層面對於國家中心城市的評定也許還有著我們忽略的更為長遠的因素。
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無疑是很多城市的夢想,而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相比於能夠享受到的紅利,也許更應該做出一定的貢獻。
如其提出的初衷一樣,能夠發揮一定的輻射力和帶動作用,促進周邊其他地區的發展。
而自從鄭州、武漢被相繼認定為國際中心城市之後,關於接下來的認定,就一直沒有了消息。
那麼接下來的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的名額,究竟會花落誰家?我們也是翹首期待!
參考資料中國經濟周刊《國家中心城市數量或為12個 入選標準有哪些?》
新京報 《多城「爭雄」,第10個國家中心城市將會花落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