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業毛利率(藝術電影放映想要市場盈利)
2023-06-23 10:14:03 3
電影放映業毛利率?眾多在大範圍公映票房不佳的小成本文藝片得到了擴大規模和延長放映的機會,讓更多喜歡這類影片的觀眾受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電影放映業毛利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放映業毛利率
眾多在大範圍公映票房不佳的小成本文藝片得到了擴大規模和延長放映的機會,讓更多喜歡這類影片的觀眾受益。
前段時間,動畫電影《大世界》上映,朋友圈有朋友抱怨,片子上映的時候正在出差,等過幾天回來的時候影院卻沒排片了。這或許是很多觀眾都曾遇到過的一個尷尬,想看的電影看不到,尤其是偏文藝的小眾電影,經常會在商業大片的擠壓下迅速從排片中消失。中國至今還沒有一條專門放映藝術電影的藝術院線,2016年底,差不多同時,有兩家放映藝術電影的組織成立。一家是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成立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以下簡稱「藝聯」),另一家是由《我的詩篇》導演吳飛躍成立的「大象點映」。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藝聯」覆蓋了400家影院,600塊銀幕;大象點映則發起了1769場放映,動員了137130觀影人次。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大象點映藝術總監石川、大象點映數位發起人、數位合作影院經理以及「藝聯」項目負責人英琪、數位合作影院經理等,聊下這兩個藝術放映組織的放映模式,如何與影院合作,票房怎麼分成,以及藝術電影放映中遇到的問題。
票房最高
250萬 大象點映票房最高的是《我的詩篇》,從2016年一直放到現在。
818萬 在「藝聯」放映影片票房最高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2017年8月25日上映。
1 放映模式
有點也要有面,細化方能「撒網」
大象點映的創建還要從一部電影說起。2015年,吳飛躍和詩人秦曉宇拍了一部反映工人詩歌的紀錄片《我的詩篇》,片子出來之後拿到了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等在內的很多大獎。然而,在推動電影上映的過程中,吳飛躍卻面臨一個尷尬局面,「我們當時跟中國大大小小几十家發行公司都聊過了,但沒有找到理想的發行公司。」無奈之下,他希望用網際網路做一些新的嘗試,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片子,就想到了「眾籌點映」的模式。
傳統電影的放映是粗放型的B2C模式,吳飛躍以開超市打比方,「如果我把超市的黃金貨架給了你,那你的貨源銷量自然就大。但對消費者來說,就缺乏一個選擇空間,因為你只能在超市進貨的基礎上去選擇。」這就和傳統電影的粗放型放映模式是一樣的,觀眾只能在影院經理排片的選擇上,去做二次選擇。而吳飛躍的「眾籌點映」模式,主打的概念是讓好電影遇見對的觀眾,就是由觀眾決定看什麼,把觀眾的需求匯聚在一起,然後讓影院給他們一個觀影的渠道。
這種「眾籌點映」的具體操作形式是,大象點映有一個微信公眾號,裡面覆蓋了全國各地上千家影院,有上百部供選擇的藝術電影。如果你想發起一場電影的點映,就從「發起點映」裡面選擇相應的影片、所在城市、影院、時間、召集的觀影人數,有觀眾感興趣的話,就會點擊「購票觀影」,在線買票。如果在規定時間之內召集到目標人數,則這次點映召集成功。如果沒有達到目標人數,則票款退還給每個觀眾。
與大象點映的這種「眾籌點映」模式不同,「藝聯」的放映採用了另一條模式。2016年10月,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牽頭,聯合國內主要電影院線等組織,拿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100個影廳作為首批藝術影廳,保證每天至少放映3場藝術電影,每周至少保證10個黃金場次的放映。在「藝聯」負責人英琪看來,在每個城市拿出幾個影院放映藝術電影,可以更能細化觀眾,將觀眾聚攏在一個影院,而不是廣撒網。「以後來這家就是專門來看藝術片的,商業片我可以去其他家看,我們打的就是這個概念。」
百城首映
針對一些即將上映的藝術電影,大象點映有一個「百城首映禮」的放映模式。大象點映會選擇同一天或同一個周末在全國上百座城市做這部片子的首映禮。這樣能夠幫助影片在第一時間找到它的第一批觀眾,從而發酵出第一輪的好口碑。像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天梯:蔡國強的藝術》,劇情片《時間去哪兒了》都於上映之前在大象點映做過「百城首映禮」,並且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大象點映充當了電影發行方的角色,會對片方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因為在籌備全國各地首映禮的過程中,會有一定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大象點映能夠舉辦「百城首映禮」,很大程度上依託於遍及全國各地的發起人。在吳飛躍看來,發起人與大象點映有一種很緊密的價值觀維繫著,都是想幫助好電影遇到對的觀眾。
長線放映
除了「百城首映禮」,大象點映做得最多的還是針對文藝片的長線放映。這種長線放映主要是對已經下映的片子,當然也有特例。《我的詩篇》在還沒有上映之前就已經做了近一年的長線放映,在全國205座城市做了1000多場放映,每場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2017年1月13日,《我的詩篇》最終在內地院線公映,最後收穫了316萬的票房成績,而之前長線放映的票房就有250萬。
在電影的公映過程中,也有一些文藝片主動來找大象點映尋求合作。2017年11月,《嘉年華》公映過程中,排片不太理想,電影的片方找到大象點映,想做長線放映。很多文藝片因為受眾少,上映沒幾天就下線了。而大象點映的這種長線放映好處在於,可以讓觀眾在影片下線之後,依然能夠有機會在影院看到。
專線放映
2017年8月,美國文藝片《海邊的曼徹斯特》在內地上映的時候,採用了「藝聯」專線放映的模式,就是影片只在當時「藝聯」下屬的100多家影院200多塊銀幕放映。當時,這部片子拿到奧斯卡都已經半年時間了,網上早有了資源,如果走商業發行的話,成本太高,「藝聯」就與環球影業談下了專線放映的合作。「藝聯」的項目負責人英琪透露,「為了做好專線放映,我們做了一些落地宣傳,還有一些當地的廣播、自媒體去做口碑發酵,同事們建了50個群,在各地選群主幫忙擴散包場。」最後,影片收穫了800多萬的票房成績,平均每塊屏幕產出3萬多票房。
即將在3月2日上映的美國電影《三塊廣告牌》同樣採用了「藝聯」專線放映的模式。英琪介紹,這次的專線放映是有備而來。早在2017年4月,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帶領團隊去洛杉磯參加一個電影活動,順便拜訪了福克斯的探照燈總部,看到了《三塊廣告牌》的一個宣傳片,覺得特別好。等之後看到成片之後,就已經著手引進工作。等到電影獲得金球獎最佳影片的時候,就把「藝聯」專線放映的消息放出來了。
影展放映
「藝聯」每年都會以影展的方式放映很多文藝片,現在固定的有兩個影展:秋來展和春望展。在全國,「藝聯」會選擇十個左右城市,在與「藝聯」合作的影院同步開展影展活動。「藝聯」也會根據每個城市的不同文化與觀影習慣,來選擇不同影片進行放映。比如,去年發起的「鄭君裡經典回顧展」中,「藝聯」會先跟各個影院說一下,然後再讓影院報上想要放映的片單。因為每個地區的觀影習慣不一樣,比如上海的觀眾可能對鄭君裡的片子更偏愛一些,因為類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等都是以上海為故事背景的,所以,在排片上對上海觀眾就會有更多傾斜。
2 選片
所選影片儘量是稀缺資源
在選片上,「藝聯」有一個專門的專家委員會,每次選片前都會以投票的方式決定該片能否進入「藝聯」的放映。投票時,每位成員手裡都有一張打分表,表上的內容包括影片所表達的政治內容是否正確,內容是否積極向上,藝術質量等等,專家看完片子之後給出一個分數,然後再寫一個短評。專家委員會的團隊組成都是業界資深的人,包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一些老師。其中,團隊裡有一位專家經常出入世界各大電影節,看過很多電影回來之後就給「藝聯」推薦,「藝聯」再去跟片方談合作。
對於選片,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最看重的還是影片的質量,「如果我作為一個觀眾看完之後,會不會分享給我的朋友,有沒有這個分享價值?」這成為選片的一個重要參考,他希望影片在藝術上能夠觸動觀眾的內心,引發大家去思考。在選片過程中,大象點映會先派團隊的小夥伴去觀看,比如《村戲》和《搖搖晃晃的人間》還沒有上過院線,大家都沒有看過,就需要大象點映來替觀眾審片。大象點映藝術總監石川特別堅持的一點是,「大象發行的影片必須是市場上的一種稀有資源,假如這部影片在各個影院都能看到,大象再做的話就沒有意義。」之前,商業大片《鮫珠傳》上映的時候,也找過大象點映尋求合作,但被拒絕了,大象點映並非所有片子都做,要保證自己的品質。
3 影院合作
先主動合作,再深入配合
大象點映確立了「眾籌點映」的模式之後,剛開始是一家一家地跑影院談合作。因為「眾籌點映」模式能夠準確有效地召集到觀眾,對於影院來說,保證了上座率,所以很多影院很支持。其實,對於很多影院來說,他們也想做出自己的特色。以北京朝陽劇場為例,該劇場業務主管李鐵英坦言,還是希望影院能夠有自身的定位,做出特色。「其實現在影院的設備都差不多,片源也都一樣,影院如何吸引觀眾,只能做出自己的亮點。」去年,有部紀錄片《重返狼群》上映,當時北京沒有幾家影院有排片,但朝陽劇場對這部片子特別支持,一直排到影片下線,北京各個城區的觀眾都來朝陽劇場看這部片子。大象點映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主動與朝陽劇場尋求合作,之後好多電影的點映都在朝陽劇場舉行,與大象點映合作的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在朝陽劇場放映了一年多,直到現在上座率都非常高。
「藝聯」與影院的合作模式相對簡單一些,如果是新片上映,「藝聯」就會給全國各地聯盟下的藝術影院發一個通知函,說明每天的排片不能低於多少,有沒有黃金場,每周放映多少場次等等。如果是做影展或者重映,就會把片子帶到全國合作的影院放映,影院給予落地宣傳的配合。如成都峨影1958影城與「藝聯」合作比較密切,影城建有自己的藝術觀影群。該影城上座率很好,是《岡仁波齊》單片全國票房最高的影院,票房接近40萬。
4 票價、分帳、盈虧
兩年內能賺錢是理想狀況
票價
大象點映的票價基本與影院平時正常放映的電影票價一樣,既不會賣貴,也不會刻意便宜,根據不同城市級別會有上下浮動。而「藝聯」根據每部片子都會設定一個最低限價,不能低於這個最低價格售賣,價格沒有上限。
分帳
因為無論是大象點映還是「藝聯」,最終的票房都是會錄入票務系統的,所以,票房分帳的方式還是和商業院線的票房分帳一樣,但大象點映還有細微不同,票房分帳中還涉及發起人,發起人如果成功發起一次點映,會拿到本次點映所售票款的10%,用於製作海報、邀請嘉賓等,而大象點映作為發行方也會拿到百分之十幾的票房分成。
盈虧
關於藝術電影放映是否能夠盈利,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內容。對於大象點映來說,目前階段處於收支平衡的狀態。創始人吳飛躍說,他們先以持平的標準來做,先保證片方的收入,在這個基礎上大象點映再獲得一些票房分成,覆蓋掉運營成本,那這件事就可以長久做下去。他認為理想狀態是兩年內讓大象點映實現盈利,整個團隊比較穩定。其實,從去年9月份開始,就有一些投資公司來做調查,準備為大象點映做投資,年底的時候,大象點映基本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基本到位了。
而對於是否盈利這個話題,「藝聯」負責人沒有正面給予答覆。但是,在2016年「藝聯」剛剛成立之初,作為牽頭單位中國電影資料館的館長,孫向輝曾給影院經理們打防疫針:「三年之內,可能都不能盈利。」在「藝聯」負責人英琪看來,「藝術電影觀眾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從我們專線放映《海邊的曼徹斯特》開始,大家知道『藝聯』這個品牌,我們現在做的相當於品牌建設,這個過程起碼還得兩三年。」
5 影院合作
數量有限,保證片源很難
「藝聯」在成立之初規定「每個藝術影廳,保證每天至少放映3場藝術電影。」這是藝聯成立時對加盟影院的要求。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許多影院很難達到這一要求。與「藝聯」合作的上海天山影城負責人介紹,藝術電影的排片也是因片而異,有些片子的確太過小眾,一天排不到3場。這也是困擾其他影院的一個主要問題。就連對文藝片有特殊照顧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也經常充滿無奈,因為院線電影中沒有文藝片可排,影院裡放映的還是商業片為主。
在大象點映藝術總監石川看來,目前藝術電影想要做長線放映,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版權問題。目前國內每年出品的藝術電影數量有限,如果想要做長線放映,只能回頭找過去的一些老片。大象點映剛剛創立一年多時間,有版權合作的電影有上百部,但這依然無法滿足長線放映的需求。「最大的障礙就是版權問題談得相當漫長,很少有片子是一家公司投資的,都是好幾家一起投,這就需要先找到第一出品方授權,之後再找第二出品方、第三出品方授權,甚至有些公司都倒閉了,就特別麻煩。」
在談版權問題的時候,大象點映希望授權的時間越長越好。有時候,大象點映拿著電影去中影做密鑰時,對方就很奇怪,一般電影密鑰就做兩三個月,為什麼大象點映有時候要做一年?大象點映便和中影去溝通解釋,最後中影也為大象開了一個通道,現在國內只有大象點映一家的電影密鑰可以持續這麼久。
採寫/新京報記者 滕朝 實習生 夏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