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為什麼各地都有(每個城市都有的城隍廟)
2023-06-23 05:34:52
城隍廟是中國古代「城市文化」孕育出來的產物,隨城市而生,無論是一座像「上海」一樣的一線城市,還是內地普通的四線級的小縣城,都有自己的城隍廟!
城隍廟作為一座廟宇,顧名思義是用來紀念神祗的地方,這位神祗便是「城隍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神祇之一。在古代,在「萬物有靈」的觀念下,人們相信有「陽界」和「冥界」之分,人們生活在陽界,而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則生活在冥界之中,而城隍爺便是一個城市「冥界」的地方官,相當於陽界的市長級別。
歷代「城隍」的發展變遷:
「城隍神」作為中國原始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其歷史相當悠久,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城隍神」,最早便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根據《禮記》記載,周天子為了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以便農業豐收,會在每一年的十二月份「登高臺」,祭祀「八蜡」(八位與農業有關的神祗),而「八蜡」中的「水墉神」便指的是城隍神。所以,先秦時期的城隍神一直作為守護農作物的神祗存在著。
到了兩漢時期,「城隍神」開始具體到了實物的「神靈」,這一時期「城隍」就特指守護在各個城市的護城河,而「城隍神」各個城市的護城河的「靈」。而城隍廟便是在這一時期,為了祭祀「城隍神」而出現的。這一變化,從東漢史學家所注的《兩都賦序》中也能看出,書中寫道「京師修宮室,浚城隍」,這裡的城隍指的便是長安、洛陽兩城的護城河。
魏晉南北朝時期,城隍信仰不斷增強,城隍祭祀活動也逐漸興盛,時至隋末唐初,祭祀城隍已在全國各地蔚然成風。這一時期,城隍信仰之所以大興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這段時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最黑暗的時期,數百年的戰亂不僅使得國家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還使得人口數量銳減,特別是北方各少數民族大舉南下造成的屠殺,人口數量從東漢時期6300餘萬,銳減至1200餘萬人。連年的戰火以及身邊人接連的悲慘的遭遇,使得人們期望從虛幻世界尋求安全感。
二是,這一時期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蓬勃發展,這一時期許多封建政權為了安撫百姓,都大力推行道家,甚至將道教奉為國教,隋文帝的年號「開皇」,便是從道教中摘取的名詞。而城隍神作為中國本土原始神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進自己的神靈體系,從而也進一步推動了城隍信仰的發展。
到了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而且朝廷也明確規定,每個剛剛到任的地方官員,必須在三日之內,去城隍廟,拜謁城隍神,這也是統治者借用神明的威力來管制官吏的一種手段。
元朝,雖然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封建王朝,但是巨大的文化差異,絲毫沒有影響到元朝的統治者對城隍廟的興趣,在元朝統治的幾十年中,朝廷下旨給城隍爺配備了「城隍夫人」,正因如此,以後的城隍廟都修建有寢殿,專門供奉城隍爺以及城隍夫人。
明朝是城隍信仰重大轉折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城隍廟開始由自然神向人格神轉變,說到這一變化就不得不提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朱元璋作為一個從底層崛起的君主,他的帝王之路可以說是相當的艱難坎坷,相傳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曾有一次宿身城隍廟而倖免大難的經歷。
所以登基後的朱元璋,大力推崇城隍廟,不僅親自敕建南京的城隍廟,而且規定各廟內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同時,大封天下城隍神的爵位,根據府、州、縣等級,共劃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朱元璋這樣做,使得城隍神與現世行政機構一一對應,同時又明確指出,城隍神的職能高於現世行政長官,以此來加強對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精神統治。
而明朝時,城隍廟最大的變化還是「由自然神向人格神得轉變」,這一時期的城隍信仰已經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但因地域差異,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也更加的地域化、人格化、多樣化,各地人們開始普遍把本地區的英雄或者名臣奉為「城隍神」,所以在明朝以後,城隍便從一尊神明轉變成為一個神的官職。
比如,西安祭祀的是漢高祖時期的大將軍紀信,北京祭祀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蘇州祭祀的是戰國時楚國春申君黃歇,上海祭祀的是漢朝重臣霍光,等等。那麼你家鄉的城隍廟又供奉的是誰喃?
到了近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已經很少有人再去城隍廟中祭祀了,城隍廟更多的作用是作為一個城市的知名的商業圈和旅遊景點。同時,「城隍廟」作為一種媒介,在近代以來開始走出國門,新加坡、印尼等地也都出現了「城隍廟」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