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到底有什麼隱瞞(李世民帶的10個人都有誰)
2023-06-14 06:38:58
626年7月2日清晨,唐高祖李淵正在皇宮花園的海池湖邊休憩,等待著三個兒子前來,好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等來的卻是兵戎在身的尉遲恭。
這時,李淵才知道,李世民殺掉了迫害他很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看到自己的兒子們反目成仇,李淵既悲痛又自責,心中無比悔恨當初沒能妥善處理立儲一事。
但事情已經發生,李淵只好封李世民為太子,數月後,便將皇位傳給了他,這便是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經此一役正式掌握了國家大權。
如此成功的兵變自然不可能是他一人完成,除了上文提到的尉遲恭,還有九名大臣隨著李世民一同直接參與了兵變,而且都是唐朝盛名赫赫之輩。
這十人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他們在事成之後都得到了豐厚的獎賞,那麼,位極人臣的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結局呢?
功成名就,得以善終在漫長的歷史中,開國功臣被皇帝除掉的例子比比皆是,原因大多是皇帝擔心他們謀反。但是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這十人裡,大多都得以善終。
首先便是尉遲恭,他是兵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參與者。當初,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爭鬥到了關鍵時刻,李世民卻還念及兄弟之情、猶豫不決,尉遲恭再三勸說李世民先發制人。
他對著李世民說不要「存仁愛之心,忘社稷之大計」,兵變當天,尉遲恭親率士兵,幫助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在李元吉手中救下李世民,轉身又拉弓射死李元吉。
隨後,又身穿甲冑向李淵索要公文,幫助李世民奪取軍權。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可謂是參與感拉滿,他跟隨李世民徵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
到了晚年,他逐漸遠離了政事,開始沉迷於修仙煉丹。658年,尉遲恭在家安然去世,享年七十四歲。李治為其停朝三天,追諡「忠武」。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同為李世民時期的名相,後世稱他們為「房杜」。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鬥時,他們二人同在李世民府上為他出謀劃策。
李建成十分忌憚他們,就在李淵面前誣陷房、杜,李淵信以為真,將他們從秦王府驅逐出去。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房、杜兩人冒死隨著尉遲恭回到秦王府,與李世民相見,並一同謀劃了兵變。
事成之後,他們被拜為尚書左、右僕射。房玄齡擅長制定規制、整頓吏治,而杜如晦擅長選拔人才、任用賢良。在兩人的把持下,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630年,杜如晦病逝,時年四十六歲,追贈司空、萊國公,諡號為成。648年,房玄齡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只是房玄齡卻被自己的兒子房遺愛(造反)連累了,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其餘之人宇文士及是隋朝舊將,宇文化及的弟弟,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後,想念自己的舊交宇文士及,便派人去說服他投奔唐朝,宇文士及送回一個金杯,表示同意,李淵大喜。
619年,宇文化及被擊殺,宇文士及便投奔了李淵,又因為他的妹妹早年嫁給了李淵,因而宇文士及深受李淵器重,拜為上儀同。玄武門之變時,宇文士及跟隨秦王李世民一同起事,因而在事成之後被封為中書令,並鎮守西北。
642年,宇文士及病逝,追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陪葬昭陵。和宇文士及出身相同的還有高士廉,他也是隋朝舊臣,同時也是長孫無忌的舅父、李世民的舅父。
622年,高士廉歸順唐朝,被任命為雍州治中。因為他與李世民妻子的關係,而且高士廉富有聲望,李世民對他很是敬重。在玄武門之變前,他與房玄齡等人都極力勸諫李世民先發制人。
兵變時,他又將監牢裡的囚犯放出,發給他們武器,又帶著他們去支援李世民。事成之後,高士廉任職尚書右僕射。647年,高士廉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司徒,諡號文獻,陪葬昭陵。
程咬金與秦瓊都是當時的名將,二人在《說唐》中更是被刻畫為神勇無比的猛將,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二人都曾在瓦崗落草,在被王世充擊敗後,暫時歸順了他。
但王世充為人狡詐刻薄,程咬金與秦瓊便趁著兩軍於九曲山對陣之時,投奔了李唐。李淵把他們兩人安排到秦王府做事,李世民對他們十分器重。
玄武門之變時,程咬金與秦瓊協助李世民控制了政權,在李世民即位後,程咬金被封為右武衛大將軍,秦瓊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638年,秦瓊因常年徵戰,積勞成疾而去世。
對此,李世民痛哭不止,並追贈他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665年,程咬金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李治追贈他為驃騎大將軍,陪葬昭陵。
段志玄與張士貴同時隋末參加起義出身,且祖上都是隋朝的官員。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段志玄幫助招募士兵,之後便跟隨李世民四處徵戰。
與此同時,張士貴在河南起兵響應李淵,多次立下戰功。在李世民與李建成爭鬥時,段志玄不顧李建成的威逼利誘,堅定地支持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時,段、張二人帶領軍隊,協助李世民掌握了政權。
624年,段志玄病逝,終年四十五歲,贈輔國大將軍,諡號莊肅,並陪葬昭陵。657年張士貴病故,享年七十二歲,贈輔國大將軍,諡號為襄。
屈突通是隋朝時期赫赫有名的將領,在617年兵敗投降李淵,跟隨李世民徵戰,並收復了東都。玄武門之變時,他跟隨李世民一同奪取了政權。
李世民又擔心洛陽發生動亂,就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臺僕射之職鎮守洛陽。628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太宗痛惜良久,贈予尚書右僕射,諡忠。
遭誣陷而死,謀反被誅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為姻親,他的妹妹是文德皇后。李淵起兵反隋後,長孫無忌加入了李淵的隊伍,並跟隨李世民一同徵戰。他還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長孫無忌歷經三朝,治理政務時公正不阿,改革了許多制度,深受李世民、李治的信任和器重,但是,他卻因黨派之爭而冤殺吳王李恪,因此被後人詬病。
659年,他因反對武則天立後而遭到誣陷,被流放到黔州,最終被逼自殺。侯君集和長孫無忌的結局也很像,他跟隨秦王李世民徵戰四方,屢立戰功,拜秦王府車騎將軍、全椒縣子。
他與房玄齡等人策劃並且幫助李世民奪取了皇位,唐太宗即位後,封他為兵部尚書。後來,大唐與突厥開戰之後,他隨軍擊敗了東突厥,功勳卓著。
但卻在滅高昌之後,私吞了許多財寶,沒有上報朝廷,被李世民處罰,他因此心生怨恨。643年,侯君集與太子李承乾策劃謀反,被處死。
綜上所述,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人中,有八人得以善終,而且子孫都得以世襲爵位,而長孫無忌因得罪武則天而被逼死,侯君集則因謀反而身首異處。
如此看來,李世民在對待功臣方面算得上是明君,不像劉邦和朱元璋之流。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