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電影講述的是什麼故事(芳華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2023-06-14 08:28:58 3
這個周末,遲遲不來的《芳華》終於上映。
雖然馮導說:「一秒都沒刪」。
但你看,多倫多電影節上146分鐘的電影現在變成了136分鐘。
影片過了兩次審,結果少了10分鐘,其中的緣由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好在這似乎並沒有影響《芳華》的呈現——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馮小剛近十年來最動人的作品!
影片上映兩天,豆瓣上4萬人給出了7.9分的評價。
不再為了賀歲片而拍賀歲片的馮導,讓我們看到了第五代導演真正的傲氣和實力。
1958年出生的馮小剛,和影片中的主角們差不多。
20歲左右進入北京文工團,在那裡度過了六七年的時光。
這部電影,更像是馮導對自己青春歲月的一次懷念和告別。
拍《芳華》的念頭,其實比《我不是潘金蓮》還要早,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在他的腦海裡整整構思了數十年。
一份好的情懷,需要有一個好的故事作為載體。
所以他找到了嚴歌苓。
就是那個寫過《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梅蘭芳》,第五代導演鍾愛的才女編劇嚴歌苓。
同樣1958年出生的嚴歌苓,也有著和馮導類似的從軍經歷。
1970年考入成都軍區,跳紅色芭蕾舞;
9年後主動請纓,趕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
可以說電影裡的「蕭穗子」,就是嚴歌苓青春的影子。
最終寫出來的小說,書名叫《你觸摸了我》,充滿了自傳色彩,也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馮小剛還是希望呈現一個唯美詩意的文工團,所以修改了許多情節。
但院長想帶你看看原著,你或許會看到不一樣的《芳華》。
1.「引誘革命同志」的蕭穗子
在電影中,蕭穗子是故事的敘述者,但她自身卻並沒有特別出彩的故事。
唯一有起伏的,就是跟她曖昧多年的陳燦,被郝淑雯輕輕鬆鬆搶了過去。
但在小說中,這個故事並不是那麼簡單。
蕭穗子給陳燦寫了大量的書信,卻連手都沒拉過。但這一切,還是激起了郝淑雯強烈的嫉妒之情。
在郝淑雯的慫恿下,陳燦將蕭穗子寫給他的情書全部上交領導,領導看後大怒,對蕭穗子展開批判,給她定性是「用資產階級情調引誘和腐蝕革命同志加戰友」。
在小說中,蕭穗子是被孤立的。
而這一切正源於嚴歌苓年輕時最黑暗的一次經歷——因為給喜歡的人寫情書而被舉報,不得不在眾人面前一次次接受批鬥和進行檢討。
後來,她在接受採訪時說:「對他人進行迫害的我們其實是在尋找一份安全感:沒有人知道危機什麼時候會降落到自己頭上,加入到迫害的群體中才能找到安全。」
2.用身體搶男友的郝淑雯
如果說電影裡郝淑雯的形象還比較正面,那麼小說裡她的性格是扭曲的。
作為部隊的官二代,她無法忍受別人擁有她沒有的東西,比如愛情。
為了奪走蕭穗子的愛情,她的方式非常簡單粗暴:直接拉手、親吻、擁抱、上床。
當然這一切,也是在她得知陳燦是高官子弟後做出的行動。
在那個情感隱忍的年代,哪個男人能經得起這樣的誘惑?
但很快,郝淑雯又甩掉了陳燦,而理由正是因為他背叛了蕭穗子,是個無恥的渣男……(女人的心啊)
改革開放後,郝淑雯嫁給了一個二流子富商,但兩人情感並不好。
3.愛慕虛榮的林丁丁
在小說中,林丁丁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她最大的夢想是嫁給一個部隊高官子弟。
影片中林丁丁在「觸摸事件」後說過一句話,大致意思是:「誰都可以(抱),但活雷鋒就是不行。」
影片把這上升為「對偶像的失望、幻滅」,但放到原著中,這更像是她的藉口,畢竟抱過她的另外兩個,非富即貴。
而她的一聲尖叫(電影裡沒有叫),毀掉了劉峰的一生。
小說中,林丁丁實現了嫁給軍隊高官做兒媳的夢想。
但在大家庭裡並不受待見,結婚又離婚。
之後,她跟隨一人到國外開了餐館,當了老闆娘。再往後,又離婚回國,給別人看房子為生。
4.劉峰不是男神
小說中的劉峰,並不是黃軒這樣的形象。
而是個有點矮小,跳舞也不算最好的男生。
接受他的幫助時,部隊裡的人都叫他「活雷鋒」,但大多時候,男兵們都是帶著戲弄的情緒。
他的形象比電影裡塑造的更渺小,也更渴望偉大。
所以他負傷後一心求死,「他爬過的道路留下鮮血,螞蟻蜂擁而上,救護員跟隨螞蟻的蹤跡發現了他。」
但正是這樣一個活雷鋒,他最後是在海南賣盜版書為生,還跟一個髮廊女同居。
後來髮廊女跑了,劉峰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何小萍跟他一起走過了最後的日子。
5.最不幸的何小萍
電影中,何小萍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就進了勞改農場。
但在原著中,她很小的時候,父親賒帳給她買了油條,之後就上吊自殺了。
母親改嫁了一個廳長,生了新的寶寶,所以何小萍在新的家庭裡備受歧視,內心極度自卑。
渴望逃離的她來到文工團,以為會逃離一切,卻因為身上有怪味一直被人嫌棄和嘲笑。
小說中,何小曼頭髮濃密從來不摘帽子,帶著一股臭味,別人都以為她是瘌痢頭,郝淑雯等出於惡作劇心理,把她帽子給摘了下來。
戰爭打響後,何小萍寫了5份請戰書上戰場,她背著一個傷員背了十幾裡地,成了英雄,但她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榮譽,到最後只會機械地重複說幾句話,「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最後,何小萍嫁了人,丈夫也在戰爭中去世,這應該是全書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一個人了。
原著比電影殘酷得多。
很明顯在電影中,每個角色馮導都給了相對幸福的結局。
這也是許多原著黨大呼「不過癮」的原因了。
但院長認為,這不是導演不懂如何尖銳,而是六十歲的馮導內心的仁慈和溫柔罷了。
海子說:「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也許馮導也是懷著這樣的心,希望曾經的戰友、希望那個年代的所有人都有一個好的歸宿。
畢竟人更願意選擇記得美好的東西。
尤其是到了這個年齡,那些痛苦的事情,也不值得拿出來再濃墨重彩地描上一筆。
嚴歌苓說:「任何美的東西都有一點點哀愁」。
沒錯,是「一點點」哀愁,而不是鋪天蓋地的哀愁,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常說國產的青春片很少有好的,那是因為90後的懷舊青春都被拍成了「墮胎、出國、車禍」,大起大落卻和現實沒有半毛錢關係。
相反《芳華》裡的青春,有戰火硝煙卻沒有生離死別。
快樂多過悲傷,美好多過殘酷,一切都淡淡的如同時間之河流過,卻每一下都敲在內心。
只有不為了賺眼淚而拍的青春,才能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