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為什麼是一線城市(成都為什麼難成一線城市)
2023-06-09 03:28:00 2
成都雖然素來被稱為天府之國,但那已經是中古時代的事情了,事實上到了清朝中葉,蜀中道路之上已經流民遍地,這是因為人口滋生之後,憑藉農耕社會是提供不了足夠的就業崗位來養活人口的。
而成都從晚清開埠一直到新中國開國以來,這漫漫一百年的時間裡,工業幾乎為零的原因就是因為地處四川腹心的成都,在古代的可以安穩種田環境,放在近現代視角看來,其交通區位、金屬礦藏甚至就連人口都無一優勢。
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以及我國的廣州、上海這些近現代名城,無一不是港口城市,次一級的如芝加哥、底特律、法蘭克福等城市,要麼擁有海量金屬礦藏成為工業製造業基地,要麼就是靠近江水合流,或者如巴黎、柏林以及北京一般憑藉超級政治區位再加上靠近交通樞紐而成為名城。
而成都,除了一個省會名頭一概皆無。
自新中國開國以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得天獨厚的四川在西南三省之中椎囊而出,由此成都及其附近的城市在三線建設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源投入,使得航天製造業、軍工產業都有重要機關置於此處。
近年來成都熱切於「中國第五城」之爭,其躋身於一線城市之心,可謂熾烈昭昭。
然而一線城市並非政策加持或者卯足人心就能一躍而就。
如今天下公認的一線城市不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城而已,甚至在很多語境裡只提北上廣,而無深圳。
除了順口之外,其實內涵原因也並非沒有道理,北京依靠著政治區位再加上天津的交通區位,不僅是整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同時山西、黑龍江、吉林、內蒙也是依之如命,這是因為整個華北地區,擁有天然良港,且能形成虹吸效應的只有北京。
而上海則坐擁蘇浙徽贛四省為經濟腹地,其不僅提供貿易產品,同時也是其消費市場所在。杭州雖然也欲爭鋒第五城跟上海平起平坐,但其遲遲不得上位的原因,除了港口吞吐量被上海分薄以外,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錢塘江只能勾連交通浙贛二省,而且運力有限,其經濟縱深跟上海擁有整個長江流域的體量相比,根本不能匹敵。
如果貨在杭州上岸,然後乘火車去上海再走長江水路,又何必多此一舉?所以就算有政策補貼,也難以長久。
廣深二城同是廣東城市,湘桂閩是其共同的經濟腹地,但廣州能自漢朝時期就成為通都大邑,五洋名城,不是沒有道理,西江、東江、北江三江相會帶來的除了滾滾江水還有整個廣東以及湘桂閩的貨物人力。
而這是深圳僅僅靠著香港而無法匹敵的絕對區位優勢——不過隨著鐵路網跟航空樞紐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交通區位的不利因素,但從成本上來講,港口城市在現代製造業之中還是擁有很大的先發優勢。
而從以上四大一線城市之中,其實就可以發現為何成都無法躋身其中了,因為成都既沒有足夠大的經濟腹地也沒有可供航運的水網線路。
成都地處四川腹內,在整個西南板塊之中,其實是處於西北線,靠近青藏陝甘而不靠近同處西南的滇貴二省,前者青藏自然環境惡劣,人口稀少市場狹小,而後者又沒有水路可供交通,雖然成都還手握著一個鐵路局,但距離上的限制,而又無其他優勢之下,讓成本天然就高出一截。
陝西雖然距離成都足夠近,但本身西北各省份都相當貧瘠,而且西北諸省卻只有西安一城獨秀,該城又恰好堵在出川的口子上,想跟坐擁地利人和的西安搶飯,同為省會的成都實在毫無優勢可言。
至於南下滇貴,重慶又不容忽視,甚至包括稍遠的武漢在高峽出平湖之後,借著長江水系在對西南的話語權上,都不弱於成都甚至還有所超過,不過因為這三城向來網爭紛紜,球主就毋庸多言了。
雖然如今成都發展高新產業,又推人才優勢,但姑且不說西南諸大學雖然頂著958、211大學,可其內在科研實力跟師資力量根本競爭不過東南跟京津,再者網際網路高新企業又需要緊貼資本跟全國政策,或許在短期內成都以及其他地方城市能夠招徠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但一旦遇冷,首先被割棄掉的也會是這些企業。
諸如錘子科技這等二流燒錢企業在吃幹抹盡之後,就揮了揮小手,告別了成都...
再者,房價騰貴的如成都、南京這些城市,也很難吸引到高新密集型產業的進入,華為之所以離開深圳,前往東莞,房價就是一個核心原因。
而令人悲傷的是,成都這些年裡為了卯足勁全力發展經濟,實行集約化發展,這雖然能帶來一定的成本下降,可也犧牲了自己的環境,在經過數年治理之後,成都2018年全年空氣達標天數不過251天,而同為西南旅遊名城的昆明空氣達標天數卻為362天,也在全力發展經的貴陽則為347天,而仍為製造業工業重鎮的重慶也有303天。
所謂天命所許,人力難改,尤其是經濟之勢,如水導流,五百年前成都就是華夏名都,而當時紐約還是一片荒蕪。
不過事在人為,經濟發展之途,貴在利民興業,誰為第五城不過虛名而已,所以成都有沒有一線城市的命其實並不重要。
話又轉來,成都作為旅遊名城,深諳有曝光才有流量之道,所謂第五城的虛名之爭,或許只是一種宣傳口徑而已,實際並不用為此當真。
- END -
看見我們,發現世界
本文為 真實星球 原創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真實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