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5月18日(史之今日1918年5月15日)
2023-06-01 23:24:18
1918年5月18日?《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裡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於1918年5月18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918年5月18日
《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裡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誌,在中國「五四運動」結束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
1917年8月9日,魯迅應錢玄同之邀,答應其為《新青年》寫文章,並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記》的創作。
在創作《狂人日記》之前,魯迅曾經看過大約百多篇外國文學作品。
《狂人日記》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作者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
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
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
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
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在小說的開頭「狂人日記序」中寫道:「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
狂人病體痊癒暗示的是其他人在精神上的不正常。
在眾人眼中,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
這樣的不同角度和立場,深刻的揭示了病態社會的悲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
魯迅寫道: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