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非遺傳承保護基地(傳承弘揚敦煌曲子戲)
2023-05-27 05:54:48 2
敦煌非遺傳承保護基地?【非遺擷英】傳承弘揚敦煌曲子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敦煌非遺傳承保護基地?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敦煌非遺傳承保護基地
【非遺擷英】
傳承弘揚敦煌曲子戲
李春秋
一聲令下,分坐舞臺兩側的樂手們同時開張。三弦、二胡、笛子、小鑼等樂器的聲音交織在一起,瞬時整個戲院八音迭奏,熱鬧非凡。陳正清給自己畫好白裡透紅的妝容,換上藍紫相間的戲服,走上臺前,來回舞動間引人發笑。身旁的姐姐陳秀芳著一身綠色戲服,步態輕巧地與弟弟周旋配合。二人邊舞蹈邊用敦煌方言唱著詞,聲音清亮,演了一出精彩的敦煌曲子戲。作為敦煌曲子戲的省級傳承人,姐弟倆一直以「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為目標。
敦煌曲子戲是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民間小戲,起源於唐宋、發展於明清、成形於清末民初,是一種兼取眉戶、秦腔藝術成分,充分體現敦煌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2006年,敦煌曲子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敦煌曲子戲最大的特點,是它的地方味兒。」陳正清說。在他看來,敦煌曲子戲作為一種地方戲曲,地方口音是最關鍵的要素,每一個字都得按照方言唱出來,才有敦煌曲子戲原有的音韻美、地方味兒。戲曲的曲調可以用樂譜記錄下來,臺詞可以用文檔記錄下來,但是地道自然的敦煌方言很難被標準化記錄,這也是敦煌曲子戲傳承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除了口音地道外,好的敦煌曲子戲表演者還需要具備曲調多、嗓子好等特點。陳正清介紹,敦煌曲子戲的表演形式分為「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前者需要舞臺和服裝道具,後者則沒有這些限制。如果是「地攤坐唱」會遇到和路人隨機對唱的情況,因此,唯有成為多面手,才能從容地應對各種角色搭配,避免出現臺上只有旦角或者接不上路人唱的曲子等情況。
傳承敦煌曲子戲,是陳正清、陳秀芳等人的使命。他們把老藝人唱的調子做成統一的曲譜、為老調編上新詞,實現「老調新唱」;組建自樂班四處表演;力推敦煌曲子戲進校園等。
「我熱愛曲子戲,從骨子裡熱愛它。」陳正清說。敦煌曲子戲是陳正清和他那一代敦煌人成長過程中為數不多的娛樂。平日裡把幾個樂友叫到家裡一起自唱自樂;經過路口和地攤上的坐唱人即興對上幾句再走;每逢春節等大型節日到村鎮的廟會上看曲子戲表演,這些場景構成了一代人共同的回憶,也成了他們心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敦煌曲子戲成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的關注和資助,敦煌市還舉辦了各種與敦煌曲子戲相關的活動並為一些自樂班提供了排練場所。人們有理由相信,敦煌曲子戲在各方關注和支持下,會煥發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