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本地方言(土得掉渣的徐州方言)
2023-05-27 07:14:23 1
徐州方言,是我們徐州地區老百姓的口頭語言,雖然土得掉渣,但卻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濃鬱的地方氣息,她的生動、形象、活潑、幽默是有些普通話無法替代的,她比普通話的意蘊更豐富、更有立體感、更耐人尋味。遺憾的是徐州方言用於口頭交流很精彩,落於書面倒有好多字寫不來。徐州方言必須用徐州聲調說才有味,若用普通話的聲調說,那就變味了。據說,以前有幾個徐州老鄉結伴去首都北京遊玩兒,他們覺得應該入鄉隨俗,到北京得說普通話,別叫人家北京人說咱土,笑話咱。到了北京火車站出口處,查票員查票,一人就拿著他們幾個人的票,用普通話的聲說:「俺是一坨的。」逛北京的百貨大樓,看到地面光潔明亮,其中一個就驚喜地說:「這來的溜地真光油!」來到櫃檯前,營業員問他們要什麼,一人說:「要帶咣咣聽的手捏子。」到飯店吃飯,服務員問他們味道怎麼樣,他說:「菜齁鹹。」回到徐州,他們還經常嘻嘻哈哈得意地重溫在北京說的「徐普」。
實際上徐州方言詞語豐富著呢,短短千把字的文章舉例只能是萬擷其一。其實,徐州方言中的俗語諺語 、歇後語和比喻誇張等修辭也十分精彩。 俗語、諺語:人要臉,樹要皮;一枝動,百枝搖;重打鑼鼓另開張;眾人拾柴火焰高;哪來黃土不養人;上梁不正下梁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花鵲子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新娶的媳婦兩頭忙,又想女婿又想娘;鴨子別說鵝擺腚,禿子別說老和尚;謝花藕,苔下韭,新娶的媳婦黃瓜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螞蝦,螞蝦吃滓泥;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六月天,小孩臉;該熱不熱,五穀不結;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遮月。這些俗語、諺語不僅生動形象,而且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及生產生活知識。 歇後語:腳上長草———荒(慌)了腿;貓將老鼠—————一窩不如一窩;碓窩裡划拳———沒外手(都是自己人);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秤鉤子掛鞋———不自腳(覺);茶壺裡煮餃子———有口倒(道)不出;羊屎蛋子鑽天———能豆;吃條子屙簸箕———肚裡編的;鴨子吃屋婁牛(蝸牛)———食而不知其味;豆腐掉到灰窩裡———吹不得,打不得;六個手指頭痒痒———多一道子;吃瓜子兒吃出個臭蟲———什麼仁(人)都有。這些歇後語都鮮活形象、言簡意明、幽默風趣。 修辭:說某人打牌,「贏,贏個孝帽子;入(輸),入(輸)個孝袍子。」「孝帽子」一尺白布能撕兩三個,只夠一塊搌碗布,而「孝袍子」卻是1丈6尺,夠個被裡。這句話是說,這個人贏的少、輸的多。這個比喻真是既形象貼切,又詼諧俏皮,有一種嘲笑和諷刺意味,堪稱徐州方言一絕。還有,像「鐵公雞」,比喻「小氣、吝嗇,一毛不拔」;「尖腚貓」,比喻「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半吊子」,比喻「思想不老到,考慮不周全,做事滷莽粗疏、有始無終,成功率低」; 「死眼珠子肉眼皮」,比喻「沒有眼色、不機靈」;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比喻「本事沒學到家,還能了吧唧的」;「一會兒狗臉兒,一會兒貓臉兒」,比喻「喜怒哀樂變化太快」。再有:渴得扒坑;硬得跟橛樣;摁葫蘆起瓢;槍打出頭鳥;標得跟羅成樣;高得跟洋棒(水泥電線桿子)樣;苦得跟黃連樣;矮得跟磨錐子樣;餓得前牆貼後牆;越渴越給鹽兒吃;一匝不如四指近;吹個卜土找裂縫;纏不過葫蘆纏瓢;胳膊肘子往外拐;胳膊擰不過大腿;彎得跟蛐蛐(蚯蚓)找它娘的樣;憨得鼻子不知擤,得用雙扇門擠。這些比喻誇張都貼切形象,極富表現力。 徐州方言是最接近我們徐州地氣的獨有傳統文化,是我們徐州幾千年文明的積累和沉澱,是一筆寶貴可觀的文化資源,應該得到我們徐州人民的珍視、挖掘、保護和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