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人的祖先是誰(古巴比倫人的祖先)
2023-05-27 12:17:07 3
#巴比倫##中文字#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結果是:「地球上的文明有四大古國,巴比倫,是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城市」。
鴉片戰爭以後,幾乎所有的中國人皆認為,我們幾千年以來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古國。我們的文化眼睛,僅僅局限和意淫於「堯,舜,禹」的故事,傳說,神話。我們所宣揚的中國精神,是靜態的「耕讀持家」。當全球化的浪潮開始席捲中國之後,我們的生活和思維,正式的進入了「商業模式」。
沒有一個考古學家,能夠表現出他有足夠的歷史常識,他{她}甚至都搞不清楚「夏,商,周」這三個文字的字義,就大放厥詞,聲稱自己發掘的遺址工地是「夏都」,是「商朝首都」,是5000年前的「王城,王國」,是「周王城」。依據文獻考古,是一句空話,跟著盜墓者考古,是現實。
如果,中國上古歷史研究者不把眼光投向全球,您就接著編「中國是農耕文明」的一廂情願吧!後人,遲早會看不起你們的懶惰。
一旦,有人在學術上把我們的祖先捆綁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持續的種1萬年田,永遠是農民,不出門。那麼,這1萬年裡除中國以外的文明,皆和中國人的祖先們沒有干係。乾脆,再將「商」朝改為「農」朝,豈不更好。
現代中國人在全球競爭中所具有的普遍性的「被動性格」,源於僵化的,持續的文化視野薰陶。
我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是喜歡環遊世界的「商,賈」人族群,他們把中國特有的物產和技術,通過商品的形式,將華夏文明傳播至於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中國人的祖先,走到哪裡,就在哪裡書寫中文字。我們有自信的祖先,我們也有文化眼光狹隘的子孫,對祖先們在全球各地書寫的中文字,不聞不問。就算看到了,也會肯定的說,那是阿卡德人寫的{真優秀,點讚}。
{上圖為距今7000年~5300年前後伊拉克哈拉夫文化時期的彩陶。}
西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暗藏著密密麻麻的中文字。
以上這件伊拉克哈拉夫文化彩陶,驢子的眼睛,書寫成一個中文字,方塊字,「回」字。
這個彩陶文字,讀作「周」字,字義衍生為稠密的「稠」字。彩陶上淺色的方塊,是撒播種子的地方。暗色的地方,是土地,不能播種,要有間隔,禾苗才能茁壯成長。如果禾苗太稠密了,產量低。
甲骨文「周」,甲3536,合5634賓
甲骨文「周」字,還是要體現出「禾苗,要有間隔的播種原理」。
{ 上圖1為哈拉夫文化的「睡蓮荷花」幾何圖案造型彩陶,考古出土於距今7000年-5300年的伊拉克阿爾帕契亞遺址。圖2為熱帶睡蓮。}
【釋名】阿,荷也
伊拉克從古至今,就不是熱帶,也不產熱帶的睡蓮。距今7000年的哈拉夫人,一部分是屬於「阿拉」夏人移民族群。「阿拉{我,我們}」,是被「伊{他,他們},拉,克{發音「去」}」的。
伊拉克,中國浙江寧波,上海方言,雲南方言加起來是指「他,拉,去」。
蓮花,是中國北方人的稱謂。南方人叫做荷花「荷」字。「荷」原始字是「阿卡德」的「阿」字。
荷花,是夏天才開的花。「花」字,通假「華」字。寧波話{河姆渡語言},屬於語音倒置。「荷華{荷花}」,詞義倒置是指「夏華」,將「夏花」順過來讀,是指「華夏{花夏}」。
上圖距今7000年「阿爾帕契亞」遺址出土的彩陶盤,描繪的是熱帶睡蓮花。盤子的眼圈,密密麻麻書寫著「㐅」字,這個發音是薛民的「薛」字。
要把以上這個盤子講清楚,沒有2萬字的篇幅,是做不完的。
古巴比倫人的祖先,在任何陶器上,皆會表現出華夏文化。
您,買個放大鏡,仔細的觀察每一件西亞文物,用一個中國人的眼光,看西亞早期的文化。
我們的祖先,會讓您窺見,他們偉大的「商賈全球化」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