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城中饕餮的來歷(大家可能都弄錯了)
2023-05-27 12:42:20 5
饕餮會是蚩尤形象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張藝謀歷時5年打造的《長城》將於今天(2016.12.15.)晚7時整上映。我已多年未進過影院了,吸引我注意的倒不是因為這是部中美合拍的大片,也非張藝謀本人的魅力,而是片中神獸——「饕餮」。
我這個怪傢伙有興趣,張藝謀會把它拍成什麼樣?從已曝光的爪子和獨眼(見下圖)來看,應該有點意思。
圖:電影《長城》中饕餮的形象
對於饕餮的形象,《山海經》中有具體描述:「又北三五十裡,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鉤吾山上盛產玉石,山下有蘊藏豐富的銅礦。山中有一種獸,身似羊,卻長著人一樣的面孔。眼睛長在腋下,牙似虎牙,但爪又似人手,發出的聲音像嬰兒聲。
圖:明蔣應鎬繪「饕餮(狍鴞)」形象,人面羊身。
饕餮到底是什麼?古今爭議都很多,大家可能都弄錯了。從先秦史料來,其非「獸」,而是「人」——當然不是好人,是「兇人」
如《左傳》中便稱是人,書中的《·文公十八年》一章中記載有「四兇」,他們分別是:帝鴻氏之子渾敦、少嗥氏之子窮奇、顓頊氏之子禱杌和縉雲氏之子饕餮。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饕餮是目前仍生活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神異經》中即稱之為「苗民」。
在《尚書·舜典》中有一段記載,與這個說法有關聯,但饕餮不再是縉雲氏之子,而是與舜作對、非議舜政權的氏族「三苗」國的首領。
圖:清朝時苗民形象
《尚書》中也記載有一個版本的「四兇」,即共工、讙兜、三苗、鯀四個官員和氏族首領,因為與舜政權作對而遭到懲處,被罰配去邊遠之地,即所謂:「流共工於幽州,放讙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
把這四名罪人處置後,舜政權穩定了,「天下鹹服。」這是中國遠古時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事發舜接受堯禪,劃定天下十二州時期。那麼,這起歷史事件和饕餮有什麼關係?
原來,《尚書》中所謂「四兇」,與《左傳》中所說的「四兇」實是同人。《史記正義》考證:「讙兜,渾沌也;共工,窮奇也;鯀,檮杌也;三苗,饕餮也。」而舜「流四兇」的目的,是「以御魑魅」。何謂魑魅?與饕餮一樣,是害人的鬼怪。
行文至此,似乎清楚了——饕餮就是三苗國(氏族)首領。但是,做學問很嚴謹的古代學者並未罷休,就此進一步考證,認為「竄三苗於三危」背後有隱秘歷史。
從史料來看,古人的懷疑是有道理的。南宋羅泌《路史·蚩尤傳》稱,「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而《左傳》所提到的「縉雲氏」也是炎帝之苗裔。南北時南朝史學家裴駰撰《史記集解》引註:「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
圖:炎帝(清人繪)
這就產生了一個古人早就提出的疑問:饕餮會是蚩尤嗎?要說清這個問題,得了解一下蚩尤與炎黃二帝的恩怨。
傳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據《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後,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那麼,黃帝怎麼殺掉蚩尤的?據說是斬下他的頭顱,令其身首異處。
圖:蚩尤形象(畫像石)
詭異的是,蚩尤被斬下的頭顱竟然擁有某種巨大能量,能吃人。後來,人們將「蚩尤頭」的形象刻劃到器物上,以強調一種神秘能量,突出器物的威嚴和神聖,遂漸形成了商周時流行的獸面紋,即後來所說的饕餮紋。
這種說法目前並找不出直接證據。但在商周青銅器上,饕餮紋確實是流行的紋飾,青銅時代這種選擇僅僅是一種巧合嗎?
圖: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
饕餮紋在商周時期重要的、宗教色彩很濃的器物上流行,原因並不單一,不能排除饕餮紋是「蚩尤頭」的可能性。如果這種推測沒錯的話,那饕餮(蚩尤)也與炎黃二帝一樣,曾在華夏文明中發揮過重要影響——換句話說,饕餮也曾影響過華夏文明的進程,值得尊敬!
文章有版權,使用請聯繫作者,微信公眾號jsnjn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