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高境界8個字(靜下來的力量)
2023-05-27 07:34:50
很喜歡一句話: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
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我們生活在這個繁雜的世界,存在著太多的紛紛擾擾。
所以,我們要懂得把心靜下來,學會坦然處之,不要讓自己的內心,輕易被外界嘈雜的聲音擾亂。
心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
01
心靜則清
諸葛亮的《誡子書》記載:「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
意思就是說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
由此可見,我們做事不宜過於浮躁,心燥往往更容易出錯。
有一個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裡幹活。
工作的時候,他的手錶錶帶突然斷了,因為地上堆滿了刨花和鋸末,手錶淹沒在都是刨花的地上。
木匠立即慌張了,因為手錶對他而言,是十分貴重的物品。
他趕緊停下手中的工作,一邊抱怨自己倒黴,一邊著急地尋找自己心愛的手錶。
可是地上的刨花太多了,怎麼都找不到。
天色逐漸變暗,他的幾個徒弟也趕過來打著燈幫他一起找,可是他們找來找去,依然一無所獲。
工匠看大家剛乾完活都累了,便說道算了,不找了,等明天白天再找。
隨後大家便散了,去吃飯休息。
等他們都去吃飯了,木匠的兒子自己在院子裡玩耍,一下子就找到了手錶。
木匠高興又驚奇問道:「我們這麼多人,打著燈都找不到,你是這麼找到的?」
他的兒子說:「你們都走了,周圍很寧靜,我安靜地坐在地上,便聽到手錶嘀嗒、嘀嗒、嘀嗒的聲音,順著聲音,就找到手錶了。」
遇到讓人心煩的事情,不滿的時候,唯有靜下心來,才能更好思考,更快解決問題。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狀況,這時心中若是被打亂節奏,不能靜下心來處理,結果可能就會越來越亂。
靜下心來,才可以沉澱浮躁,才不會衝動。
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讓自己靜下來,多聽聽自己的內心,認真觀察身邊的點點滴滴。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靜下來,或許一切就會豁然開朗了。
02
靜能生慧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說過: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古往今來的聖賢,都是大氣之人,他們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自如。
每臨大事,唯有心靜,方能從容。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那一個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大人們都出門了,司馬光和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捉迷藏。
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缸裡面裝滿了水。有一個調皮的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整個人掉到缸裡面去。
一見出了事,孩子們都嚇傻了,慌亂地在水缸周圍繞開繞去,依然想不出什麼辦法。
於是紛紛邊哭邊喊,跑去找大人求救。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看到此情景,司馬光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
他靜下心來急中生智,趕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
水缸被砸破了,缸裡的水噴出來,裡面被淹在水裡的小孩終於得救了。
幸虧在危難之時,司馬光沒有像別的孩子那般,被嚇得慌亂陣腳,而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沉著應對,才沒有釀成大禍。
很多時候,人在遇到緊急事情,難免會驚慌失措,自亂陣腳,但這樣只會更容易出錯。
狄更斯說過:「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遇到越是緊急的情況,越是要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正如有句話說的:「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水面在特別平靜的時候,水面上的倒影才會清晰;而人心在特別安寧平靜的狀態下,自然擁有辨明是非,看破紛擾的智慧。
03
心靜則明
在現代社會中,充斥太多的欲望。
快節奏的生活,無形的壓力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讓人難以靜下心來。
林清玄說:「當我們的心靜下來,煩惱喧譁,彷彿生命中的汙泥,但我們也等待著,或者會有一朵蓮花,一些清淳的智慧,從無明的、未名的角落,開起。」
蓮花出自汙泥而不染,煩惱是汙泥,只要心靜,煩惱自然會消失。我們要懂得靜下心來,傾聽自己的內心,保持清醒。
居裡夫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是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科學功勳蓋世。
獲得諾貝爾獎後的居裡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本人卻並不在意,依然保持低調,從不出席不喜歡的場合。
在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她向政府申請專利權,壟斷鐳的製造以此發大財。
居裡夫人對此說:
「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制。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藉此來謀利。」
她靜下心來把自己的一切都無私獻給了科學事業,既不求名也不求利。
有一次,居裡夫人的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
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她的獎章,驚訝地說:「居裡夫人,獎章那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
居裡夫人卻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正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人生是需要靜下來慢慢沉澱的。
老子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萬物的本質就是靜,只有靜才能回歸生命。
靜,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保持一顆靜心。
人只有慢下來、靜下來,多傾聽自己的內心,多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往後餘生,做一個心靜如水的人,處事淡然,遇事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