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阻礙孩子的思維(孩子你可以說不)
2023-05-27 09:01:44 5
作者 | 雲譯
每個家庭或許都碰到過這樣的難題:
別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別的小朋友想吃自己家孩子的零食,孩子怎麼都不願意。
我也曾看到過一個極端的情況,孩子老吃獨食,不願意別人吃自己家的東西。
一天,家裡來了許多客人,媽媽洗好水果。
剛端上茶几,孩子把水果直接端走了。
媽媽很懊惱,她問我:
孩子怎麼會這麼自私?
要怎麼讓孩子更愛分享?
其實,這只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更是需要父母智慧的引導,幫助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李玫瑾教授分享了自己女兒的一次經歷。
春節期間,一家人看著電視。
她剝了一個橘子,女兒就在一旁眼巴巴等著。
可她沒有立刻滿足孩子,而是給了女兒一瓣,說:
「給爺爺送過去。」
女兒看看手裡的橘子,又看看她,眼裡都是不舍,也挪不動腳。
李玫瑾嚴肅起來:
「如果不給爺爺吃,我就不給你了。」
女兒沒辦法,給了爺爺,爺爺特別高興,親了他一下。
邁出第一步,嘗到了甜頭,女兒開始學會了分享。
緊接著,她給了奶奶、姑姑、爸爸。
李玫瑾手中只剩下最後一瓣橘子,她沒有吃,而是給了女兒。
沒想到,女兒拿起那一瓣,就擱到了李玫瑾嘴裡。
李玫瑾及時反饋,說:
「真乖!」
於是,又剝了一整個給孩子。
雖然是件小事,卻包含了教會孩子有能力分享的重要因素。
想要引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狀態,走向更寬廣的世界,首先要學會這三個基礎。
分享的前提,是物權意識的建立
學會分享,有一個前提,就是「物權意識」的建立。
什麼是物權意識呢?
1歲的孩子,被搶了玩具,可能嚇一跳,撇撇嘴,一會兒就忘了。
2歲的孩子,被搶了玩具,就可能開始動手,大哭大鬧,演變成一場衝突。
這種變化並非是孩子變得自私了。
而是2歲以後,孩子有了「物權意識」,逐漸理解到「我的、他的、大家的」。
這時,孩子會開始說「我的」,比如他會覺得:
玩具是我的,零食是我的,媽媽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全都是我的。
這是一個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不是成年人所理解的「自私、任性」等道德標準。
想要教會孩子分享,就從此開始。
● 首先,我們也需要擴大孩子對世界的認識,理解「他的、大家的」。
李玫瑾談到自己的孩子,5歲前後會和大人一塊吃飯。
她給孩子立了一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為什麼這樣做呢?
李玫瑾說,孩子4、5點放學,就開始餓了,可我們家吃飯一般在6點左右。
「餓」這個小小的痛苦,能幫助他體諒別人的痛苦。
同時,也能幫他意識到: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在心裏面有「別人」。
後來,爸爸沒回家時,孩子都會幫爸爸撥出一份飯菜。
● 其次,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捍衛「我的」。
林靜的孩子剛剛3歲,小夥伴來家裡玩時,一碰到他的玩具車,他「哇」一聲就哭了,怎麼哄都沒用。
等孩子平靜下來,林靜問:「你為什麼不想和他一起玩呀?」
孩子這才說:
「我怕他玩了,不還給我,幼兒園就有人這樣搶我的玩具,老師都說要分享,我才不要。」
你看,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願意分享,而是總被成年人道德綁架著分享。
他們從沒真正擁有過屬於「我的」東西。
於是,在不安之下,更加拼命地抓住手中的事物。
其實,只有真正擁有過,才會主動分享給別人。
那,如何幫助孩子捍衛「我的」呢?
當孩子說「這是我的」,你就可以回應到:
「對,這是你的。」
當你想吃孩子的零食,想玩孩子的玩具,你也需要尊重他,先徵求他的同意:
「媽媽也想吃,給我吃一口可以嗎?」
想讓孩子分享,先從拒絕分享開始
一位媽媽在Fackbook上談到自己的一個經歷:
當我跟兒子Carson走進公園的時候,至少有6個小男孩向Carson走過來。
而且都要求他將自己的變形金剛,樂高小玩偶和玩具卡車分享出來。
很明顯,面對這些要求Carson有些不知所措,而且當那些孩子靠近他的玩具時,他還會把這些玩具護在胸前。
然後,Carson看向了我,顯得很困惑。
於是,她跟兒子說:
「Carson,你可以跟他們說不,只是拒絕就可以,其他的什麼都不用說。」
當兒子說完後,其他家長向她擺出了臭臉,說他們「沒禮貌」。
她仍舊堅定地告訴其他家長:
「他不是必須要把自己的玩具分享出來,他已經說了不願意。」
能夠允許孩子拒絕分享,考驗的不僅僅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還有家長堅定自我的勇氣。
你會發現,很多成年人強迫孩子分享,不是因為他們認為「分享」是美德,而是他們怕丟了面子。
當孩子拒絕分享時,他們急於找回面子,通過指責、威脅、懲罰的方式強迫孩子。
比如:「你怎麼這麼小氣啊!」
比如:「你怎麼都不知道讓讓弟弟!」
再比如,不徵得同意,就把孩子的玩具送人。
這就像同事走到身旁,拿起你的早餐吃了一口。
你一生氣,他還說:
「你怎麼這麼小氣啊!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你氣不氣?
但「討好型」的成年人,並沒有勇氣維護自己的邊界,反而會說:「那你拿去吃吧!」
如果,你因為這種「我不想,但我必須」的討好行為常常覺得憋屈。
那麼你在教會孩子分享之前,要記得自己先學會拒絕。
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學會拒絕,不卑不亢地面對他人。
當孩子有權力決定是否分享,才有可能學會真正的分享。
而不是發展成為一種「討好」的行為。
分享的基礎:互利互惠
我曾經刷到一個短視頻。
一歲半的小女孩獨自面對面前的美食,被媽媽叮囑「一定要等媽媽喔,等媽媽回來再吃喔。」
於是她乖乖坐在凳子上,等著媽媽回來。
可面前的零食實在太誘人了,她實在是太想吃了。
她動手摸摸,用嘴巴舔舔,但是還是忍住了沒吃。
因為,她記得媽媽說過要等她回來一起吃。
視頻最後,她等到了媽媽回來,而且還把自己零食分享給了媽媽。
在視頻中小女孩墨墨媽媽說:
孩子出生到現在從來沒有離開我身邊超過12小時以上。
孩子在三歲前,要儘可能不設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身心需求,建立起親子間的早期依戀。
之後孩子才能建立起對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個從未被滿足過的人,很難有能力去分享。
這是第一點,延遲滿足和分享的關鍵,是即時滿足。
所以,我們和孩子溝通好之後,一定能兌現自己的承諾,這是能夠分享的心理基礎。
其次,教會孩子學會分享關鍵是:幫他感受到收穫。
我們都知道:
分享的本質其實是「互利互惠」。
而關係,就在這樣的來來往往中建立起來。
大人明白,可小孩子很難意識到呀。
最初,分享在他們眼中往往就等同於失去。
就像李玫瑾讓孩子給爺爺一瓣橘子,孩子最初不願意。
可爺爺收到橘子,立馬親了他一口。
李玫瑾再誇到:「真乖!」
給孩子剝了一整個橘子。
這就是兩個非常及時的正反饋。
幫助孩子學會「互利互惠」,有三個小方法。
● 鼓勵大家分享,及時肯定。
當孩子分享出自己的玩具,可以鼓勵對方也進行分享。
一個人拿出一個玩具,另一個人也拿出一個玩具,大家都有了兩個玩具玩,這就是非常直觀的收穫。
● 教會孩子確立規則。
小朋友之間其實也如同一個小社會。
有的孩子可能只索取,不付出,甚至還會威脅:
「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玩了。」
這時,我們幫助孩子學會制定自己人際交往的規則。
你可以教他跟對方說好什麼時候還,如果不還的話怎麼辦。
如果對方不遵守規則,教會他自己也有權力說:
「那我也不跟你玩了。」
● 幫助孩子理解人際交往的規則。
當孩子遇上拒絕分享的孩子,可能會說:
「以後我也不要分享了!」
這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換位思考,理解分享對建立關係的好處。
你可以說:
「他不跟你分享,你就不喜歡他了,對不對?」
「你看,大家都喜歡和能分享的朋友一起玩,分享並沒有錯,只是有的小朋友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不願意分享。」
有的人認為,教會孩子「分享」,是為了某種「無私」、「奉獻」的高尚美德。
其實,不如讓這些假大空的「美德」退一步。
分享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教會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讓孩子能夠意識到這世界還有別人,還有規則。
幫助他在許許多多的情境中找到一個「雙贏」的辦法。
然後通過這種雙贏的方式,跟這世界更好地相處。
—— End ——
作者:雲譯。三級心理諮詢師,寫觀點寫故事也寫情話,我想看見你。本文圖片及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