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學回憶家鄉的散文(今日作家周鐵株)
2023-06-17 01:59:55 1
「扶貧旅遊」記
文/周鐵株
林木綠陰夾道,把公路擠壓成窄窄的長廊,山嵐野氣潮溼翳熱,裹脅著中巴車從英德城區向西南疾馳。過了西牛鎮,水泥公路消失了,傍著山腰劈出的路胚忽高忽低盤旋著拐過一個又一個山彎,群峰裸露出青硬灰澀的巖石愈見崢嶸,罅谷幽巖也就顯出獷悍之氣。
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後,說是英西走廊到了,瞧商店招牌的標示,卻是九龍鎮。瞠視著與香港九龍地名重合的地方,茫茫然不得要領,不得已闖進路旁一家旅遊公司討教。受英西走廊富有詩意稱謂的誘惑,此次粵北行的第一站,我不忙去觀賞「寶晶宮」溶洞、遊覽仙橋地下河和茶趣園,而是直奔近年才揚名的峰林走廊。經了解,各景點其實散布在鄰近幾個山區鎮,除了九龍的穿天巖、榮強小桂林,還有明逕鎮的黃花溪漂流、彭家祠,巖背鎮的峰林十裡畫廊、搬石造地、英石林和情人谷的千足溪淘金。無奈,只得包租「面的」上路。
英德西南部與清新縣接壤,石灰巖地貌,地力瘠薄,是窮出了名的地方,恰好與我出遊的另一宗旨暗合,攜同孫兒上路就是讓他體驗山裡人的艱辛,改一改「小皇帝」習氣。車主姓羅,熟悉當地一草一木,往巖背鎮路上,他指著兩旁的遠山近鄰說這就是峰林十裡畫廊,但見形態各異的峰尖拓印在天幕,沒有人為的刻意,不加掩飾的袒示有一種悠閒大雅的氣派。爬上高坡,一條長僅百米的街市就是巖背鎮了。
山野純靜,偃伏在山脊的小鎮少有行人,幾家胡亂組合的小店粗疏落寞,古樸清貧而平凡無夢的所在會有故事麼?羅司機說有,他把車斜刺拐進一處廓大的山窩,說巖背是重點扶貧區,從未得過上天的仁慈和垂愛,地無三尺土,過去種莊稼只能在小石窩裡放點泥土培植,前年開始,省扶貧組投資250萬元搬石造地300畝,去年初才完工。我望著這塊用錢堆壘成的耕地,泥土與石塊參半,灌溉用水只能期盼天雨澆潤,早已收穫了的玉米剩下稀疏低矮的殘杆在風中搖曳,只有番薯和豆類仍繼續與強悍的自然抗衡,令人感到震悚,不由得聯想到六七十年代的「大寨田」,改天換地蹈奮勵勇的場面依稀可見。不遠處有個石門孤零零立在那裡,進去就是天然英石林,陰霾的雨霰中,我們在幽靜曲折的小徑穿行其間,英石群山神怪獸般或蹲或坐默默守候,似是悄然凝固了的歲月,但總覺景點太小家子氣,與昆明路南石林的壯美和廣西崇左石景林的奇秀難以匹比,卻有若干個面積很小的石潭蘊含著令人心酸淚落的故事。那些小石潭積聚的雨水,曾經是巖背人賴以飲用的活命水,稱「救命泉」,天旱不雨或少雨季節就只能遠到山下的溪澗去挑,每到冬天人沒辦法洗澡,只能擦身,莊稼地用水就可想而知了。既然固守一地無法使民生畜活,那就遷徙吧,據說巖背鎮遷剩僅八千餘人。
「當然,現在巖背人能用上自來水了,在各個居民點設立供水站,還建起希望小學。」羅司機說,過去孩子上學,晨早背起書包和裝有玉米糊的竹筒,翻山越嶺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午餐就是竹筒裡的玉米糊。在小飯館裡,孫兒大概對所見所聞有所感觸,第一次把飯碗菜碟「打掃」得乾乾淨淨,說是「食得不要浪費」。
飯後繼續遊覽,我驚訝整天的活動未碰到過其他遊客,僅我爺孫倆形影相弔,寂寞得惶恐,而且所有景點乏善可陳,品位都很低,設施簡陋得實在沒法說,但門票卻貴得驚人,如此鯨口大開不會為人詬病麼?羅司機解釋,此乃扶貧旅遊。念叨間,我頓感釋然,還購買了一大堆土特產品,算是盡一點扶貧的心意吧,即使成了姜太公釣竿下的魚獲,也認了。
作者簡介:
周鐵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年文藝學會文學顧問兼專家指導團成員、廣東佛山市順德區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佛山市作家協會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入編《中國散文家大辭典》。在二十多個省(區)近百種報刊發表作品逾百萬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選多種權威選本。在各種文學評獎活動中獲獎數十項。
本文來自「今日作家」微信公眾號ID:jinrizuojia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