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壯族崇拜蛙文化
2023-07-04 02:13:53 4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聚集在中國的南方。不過他們十分的崇拜蛙文化,可以在很多的石壁上看到關於它的刻畫。那麼壯族為何這麼崇拜蛙文化呢?本期的雲南少數民族,為你解析。
一、壯族蛙崇拜的起源
壯族地區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對蛙的崇拜。壯族古代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歷史的傳承一般是由口頭文學來完成。因此,我們可以從壯族的口頭文學中來了解壯族崇拜青蛙的起源問題。
流傳在廣西東蘭、巴馬、鳳山等壯族地區的《螞蟲另歌》(螞蟲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樹有根,地上水有源。說其孝螞蟲另,更是有來源。說來根底長,數來源流遠。說到布洛陀,數到姆六甲。才對它的根,才中它的源。」歌謠中提到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傳說中壯族的祖先。布洛陀、姆六甲的出現,表明壯族的蛙崇拜可上溯到遠古社會時代。「鑑於它最終歸之於姆六甲,而姆六甲又是壯族社會中的女性始祖,『姆』為壯族對婦女的統稱。因此,具體地說,壯族的蛙崇拜,當不晚於母系氏族社會。」
二、壯族蛙崇拜的現象
從考古發掘、歷史文獻以及民俗學資料來看,壯族先民在傳統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中都存在過或保留著蛙崇拜的遺風。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壯族的蛙崇拜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程度的變遷,但與青蛙有關的神話傳說、節日習俗以及民間藝術等至今仍在壯族地區廣泛流傳。
(一)神話傳說中的蛙崇拜。
在壯族地區,流傳著許多關於蛙與本民族息息相關的神話傳說和從遠古流傳下來的歌謠。有些是關於蛙與生育神、祖先的創世神話;有些是關於蛙與上古習俗的傳說;有些是關於蛙人婚媾的神話故事;有些是關於蛙與豐饒崇拜關係的歌謠和神話傳說等。在這些傳說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當是那些通過蛙人婚媾形式來表現青蛙生殖力的。
廣西隆林壯族地區流傳著《青蛙仙子》的傳說:作為人類代表的老三一家,正面臨著絕種的嚴峻情況。這時,黑青蛙變成人形來到了他們家中,並與勤勞的老三成婚,繁衍下了後代,使這個家庭的生殖危機得到了解決。在廣西百色壯族地區流傳的故事《蛤蟆皇帝》,說的是有一位風水先生家的三媳婦生下了一隻蛤蟆,蛤蟆長大成人後,想娶公主為妻,於是變成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如願娶到公主,並當上了一個把國家治理得很強大的皇帝。這些神話故事都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青蛙能變人以及與人婚媾後所具有的巨大、神奇的生殖力量。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話故事外,壯族地區至今仍流傳著許多蛙與豐饒崇拜文化有關聯的歌謠和神話故事。比如流傳於廣西大新縣壯族地區的《會說話的青蛙》、廣西東蘭縣大同鄉裡龍村流傳的《螞蟲另歌》等都是描述青蛙對於人類農業生產的神奇作用。在這些神話傳說中,青蛙被賦予了非凡的智慧,並被視為民族的保護神,成為了人們崇敬與歌頌的對象。
(二)節日習俗中的蛙崇拜。
蛙崇拜已經滲透在壯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至今在壯族地區仍流傳著許多與蛙崇拜有關的節日與習俗。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在紅水河沿岸的廣西東蘭、巴馬、鳳山和天峨一帶壯族地區流傳著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螞蟲另的盛會——「蛙婆節」。壯族一般稱青蛙為「螞蟲另」,但對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則尊稱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徵,是母神的化身,在螞蟲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個節日活動以祭祀「蛙婆」為主,一般從農曆正月初一(或初二)開始,持續一個月之久。由於地域差異,各地的起止時間及活動儀式不完全一樣,但整個過程大體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遊、葬蛙婆四個部分。
1、找蛙婆。正月初一清晨,全村的男青年就全體出動到田野裡找青蛙,第一個找到青蛙的人,被認為今年運氣好,他必須通報眾人,放七聲土炮,向雷神報喜,表示他與青蛙結婚,成了雷神的女婿,故稱青蛙郎。
2、祭蛙婆。一般有一個主祭人,可由青蛙郎充任主祭人,把青蛙放在一個精緻的小棺材內,外罩一個彩紙紮的花轎,接著把青蛙抬到村寨的公共活動場所,懸於梁上,這時人們要擊銅鼓,放鞭炮,圍著青蛙唱《螞蟲另歌》。
3、陪蛙婆出遊。人們抬著青蛙遊村串戶,到各家去祝賀新年,每家都要向報喜的人們贈送米、錢,有些還送粽子、彩色雞蛋。這些東西被認為是吉祥的東西,謂之「福壽品」,要全村人共食,據說有延年益壽、祛病強身的功能。男女青年為青蛙守靈,通宵達旦地唱山歌。
4、葬蛙婆。這是蛙婆節的高潮,當天清早主祭人在歌場旁邊豎起一根長的竹蒿,上扎紅、藍、白三色長幡,下支高架,懸吊銅鼓,不停地敲打。大家抬著青蛙的靈柩,唱著《青蛙歌》,繞著田地轉一圈,然後抬到青蛙墳安葬。
就整個「蛙婆節」而言,作為主角的青蛙在人們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蛙婆節」裡,青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時還被視為女性——這在遠古時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同時,在「蛙婆節」活動中,很多的內容都是圍繞祈求生殖——農作物的豐收、六畜興旺以及人類生命的健壯和壽命的延長來展開。可以說整個「蛙婆節」自始至終都在體現壯族人民對青蛙的生殖崇拜和對豐饒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