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故事改編感動千萬觀眾(拿別人的人生當故事)
2023-07-03 23:13:14 1
近日,電視劇《底線》正在播出。有網友發現,觀看這部劇時,能在設置的案情裡看到不少令人熟悉的「身影」和「素材」。這是因為其中的一些案情是根據現實發生過的社會案件改編,比如說曾經轟動一時的「江歌案」「於歡辱母案」等。
電視劇《底線》
然而,播出不久,江歌媽媽便轉發《底線》的相關劇情介紹,並在社交媒體發聲,稱自己先前並不知道電視劇改編一事。對涉及到案情的細節描寫,表示不完全認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辱母案」當事人於歡,他也告訴記者,此前不知道電視劇改編一事,「短視頻平臺上,關注我的人給我發私信、留言評論,我才知道的。」
電視劇截圖
近些年,據真實案例改編的懸疑劇、法制劇,越來越多。採用這樣的方式來製作劇本,影響有好有壞。積極的意義是,可以藉由影視劇讓大眾的目光關注到法治工作建設上,而且有案例在前,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但是與此同時,它也存在著缺點,尤其是,改編自真實的案件,觀眾在看劇時,難免會自動地「代號入座」。一旦細節核實不準確,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虛構」,輿論會變成傷人的「刀子」,直指現實世界裡的「當事人」以及其親屬好友。
去年8月份,湖南「操場埋屍案」被改編成電影的消息也曾引發爭議。被害人家屬表示,擔心電影上映,會「勾起痛苦回憶」,不想提過去的事情,「希望內容實事求是」。
那麼出於人道主義關懷,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視劇在製作時,應該考慮到哪些方面?改編是否需要獲得當事人的同意授權?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丁金坤告訴記者,其實把公共事件改編成電視劇,倒是無須當事人同意,「因為公共事件屬於公共資源。」
但是,製片人最好獲得與案件相關人員的同意與協助。改編與事件發生的時間相差久遠,則問題不大。如果時間臨近,當事人家屬和作品的權利都在,還是要獲得家屬的配合,否則很容易發生侵權。
「因為改編拍攝過程中,往往會超出真實,虛構情節,可能會損害當事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版權等。」丁金坤說。
首先是名譽權。當事人是電視劇改編角色的原型,觀眾看劇代入進去,可能會把劇情和現實混淆起來,而影視劇必然有虛構的情節,「如果虛構部分影響了案件當事人的名譽,他們是可以維權的。」
涉及到死者,其家屬可以維權。民法典第994條專門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其次是隱私權。案件當事人的私事,包括與親屬的家庭生活等,都是隱私。電視劇改編要披露當事人及其家庭的隱私,一定要得到相關方的同意;另外就是版權問題。改編過程中,如果使用了當事人的文字作品及其口述作品,「必須得到版權人或其家屬的同意。」
在他看來,比較成熟的解決法律解決方式是,「雙方籤訂一個協議,或者讓當事人或家屬參與其間,了解清楚案件的來龍去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孫慶雲
校對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