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為啥是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2023-07-03 18:56:14 2
當歷史來到春秋戰國,從這500多年的風雲詭譎中,後人大多看到的,是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各種牛人的光彩奪目。 然而卻忽略了,在這背後隱藏更多的,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據《呂氏春秋》中記載,想當初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分封的諸侯,加上之前歸附的各國諸侯: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總計加起來,有一千多個諸侯。可是等到春秋末期、戰國初年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加起來,也就二十多個。其中最為強大的,就是被後世稱為「戰國七雄」的齊、楚、燕、韓、趙、魏、秦。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是一幅幅什麼樣的慘烈場景?
然而這樣的慘烈,不但沒有結束,反而愈演愈烈。因為進入戰國以後,隨之展開的就是七個大國之間,更加慘烈的滅國之戰。這種動輒十幾萬、幾十萬人馬的戰爭,場面確實是恢弘盛大,但伴隨著更多的,卻是死亡和殺戮。
就在這種死亡和殺戮中,誕生了「戰國四大名將」,就是白起、李牧、廉頗,還有王翦。
有道是「殺人者,人恆殺之」。因此「戰國四大名將」的結局,大多也不是很好。
李牧因為中了反間計,被趙王遷設下圈套,抓住後給斬殺了。廉頗雖然活了84歲,卻也是鬱鬱而終。而作為戰勝者一方,秦國的名將白起,也落得一個被賜死的下場。
據《史記》記載: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遂自殺。
這樣算起來,「戰國四大名將」中,也就王翦的結局比較好。在滅了六國以後,被秦始皇拜為太師,地位在「三公」之上,而且還是武成侯。
然而奇怪的是,一向害怕臣下功高震主的秦始皇,卻並沒有對他下手。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
秦二世的時候,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終生享受富貴,還壽終正寢的一個。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說他是:
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雖然有點貶義,但最終還是身前富貴,身後榮光。
為什麼王翦能夠善終呢?除了打仗之外,他還有什麼其他過人之處?
這一點從他帶兵伐楚時,就能夠看出來。
想當初秦始皇為了滅楚國,傾盡全國的兵力60萬,讓王翦帶著出徵,還親自送他,一直送到了灞上,也就是今天西安市東邊的白鹿原。
這代表了什麼呢?秦始皇對王翦的信任和器重?才不是呢!
實際上秦始皇親自送王翦,而且一送還送這麼遠,完全是因為不放心。畢竟這可是傾盡全國兵力,都託付到了王翦手上。王翦要是懷有二心,掉過頭來反叛秦始皇,他可是一點辦法都沒了。
因此上,秦始皇與其說是為王翦送行,倒不如說是最後考察他,是否對自己忠心。
幸虧王翦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一邊陪著秦始皇慢慢走,一邊不停的提要求: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
秦始皇見王翦確實挺貪心,不過都是些良田、美宅什麼的,這才算放下心來,哈哈大笑著讓他帶兵出徵。
後來王翦滅了楚國,順手又打敗百越國,然後班師回朝。
回到秦廷以後,秦始皇果然對王翦大加封賞。而王翦呢,便安心享受自己的富貴,對朝廷上的事,除了歌功頌德,從來不指手畫腳。
這也就是為什麼,王翦最後能夠善終的原因。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就是說一件事情,既然已經做完了,而且還挺理想,就應該收斂起鋒芒來,深藏功與名,退居到幕後去。要不然就是違背天道,難免招來不測之災。
所以李敖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本文為「索彥聊詩詞」原創,且僅在「今日頭條發布」,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讚、評論。
,